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2014年2月全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教师:李炎玲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授课时间:60课时左右一、课程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二、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进度大致安排:(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统计(4课时)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2.平均数………………………………………2课时左右(四)、年、月、日(5课时)制作年历………………………………………………1课时(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六)、面积(7课时)(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八)、解决问题(4课时)设计校园………………………………………………1课时(九)、数学广角(2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三、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3)网络: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4)练习:每节课后的课堂练习、习题及通过教师整合的达标检测题。(5)纠错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2.实施手段:a.学案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b.教学方法:1.计算教学内容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3)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c.学习方法: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3.“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四、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1)课堂学习态度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回答/讨论/合作)(20分)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独立完成/错题纠正)(50分)(2)综合实践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15分)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5分)2.结果性评价(满分100分)(1)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月考成绩总计占结果成绩的10%。(2)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10%。(3)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80%.学期总成绩=过程性评价×20%+结果性评价×80%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其评定结果为:优秀(总成绩在85分以上)良好(总成绩在80分以上)合格(总成绩在60分以上)需努力(不满60分)第一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教师:冯巧丽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授课时间:5课时左右一、课程目标:1.能够准确辨认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七个方向。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语言描述行走的路线。3.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二、课程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授课时间:5课时左右三、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3)网络: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4)练习:每节课后的课堂练习、习题及通过教师整合的达标检测题。(5)纠错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2.实施手段(1)学案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八个方向,并结合情境说说物体所在的方向。(3)学习方法:通过画路线图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1)课堂学习态度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回答/讨论/合作)(20分)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独立完成/错题纠正)(50分)(2)综合实践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15分)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5分)2.结果性评价(满分100分)(1)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月考成绩总计占结果成绩的10%。(2)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10%。(3)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80%.学期总成绩=过程性评价×20%+结果性评价×80%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其评定结果为:优秀(总成绩在85分以上)良好(总成绩在80分以上)合格(总成绩在60分以上)需努力(不满60分)第二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教师:王帅杰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授课时间:13课时左右一、课程目标: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本套教材涉及的计算内容,不论是加减法,还是乘除法,一般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这是因为:(1)口算是最常用、最方便的计算方法,它是诸多运算方式(估算、笔算)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运算。因此,先学口算就成为十分自然的顺序了。(2)估算和笔算的过程,是多次应用口算的过程。因此,把估算和笔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的,它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思维规律。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进行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3)网络: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4)练习:每节课后的课堂练习、习题及通过教师整合的达标检测题。(5)纠错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2.实施手段(1)学案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学方法:一般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3)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知识。四、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1)课堂学习态度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回答/讨论/合作)(20分)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独立完成/错题纠正)(50分)(2)综合实践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15分)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5分)2.结果性评价(满分100分)(1)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月考成绩总计占结果成绩的10%。(2)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10%。(3)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80%.学期总成绩=过程性评价×20%+结果性评价×80%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其评定结果为:优秀(总成绩在85分以上)良好(总成绩在80分以上)合格(总成绩在60分以上)需努力(不满60分)第三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教师:李丁阳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授课时间:4课时左右一、课程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二、课程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三)、统计(4课时)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2.平均数………………………………………2课时左右三、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3)网络: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4)练习:每节课后的课堂练习、习题及通过教师整合的达标检测题。(5)纠错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2.实施手段(1)学案教学:通过导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
本文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1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