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09年高考热点我国北方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文综精品复习)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文综精品复习)蓝天工作室(QQ402671464)一、背景材料:1、2008年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目前西北东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汉北部及广东东南部、西藏中部和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这些地区的气象干旱已对当地冬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7日至8日在河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今年国家还拿出100亿元用于农业机械补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救灾工作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干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增长,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从旱灾预防、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二、知识链接:(一)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①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防范干旱灾害风险,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②要充分发挥积累基金在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中的作用。③在抗旱救灾中,财政对调节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哲学常识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应该尊重、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要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要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趋利避害。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3.政治常识①我国国家机关抗旱救灾的举措,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②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积极领导防范自然灾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二)地理学科: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乎不存在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四是气温显著偏高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6、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7、总结我国五个灾区的基本情况(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春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三)历史学科: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孔子和孟子共同的主张——重视百姓疾苦。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5、中国历史上,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有关的史实。北方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北方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对于近代以来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始终进行了艰苦而英勇的反抗斗争。6、历史上我国北方发生的自然灾害。7、中国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历史事实。三、创新练习:(一)、单选题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的抗灾救灾工作。这说明()A.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B.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D.财政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2.中国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已基本建立,但目前应急体系确实存在一些缺陷。这反映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B矛盾元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这说明()A.国务院是立法机关,有立法权B.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C.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D.我国国家机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4、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宋时江南地区盛产,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宋夏和议B.北民南迁C.宋金对峙D.西晋统一5、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无关的是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B.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罐溉效率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8、分析图示资料可知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9、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二)、问答题10、2008年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今年国家还拿出100亿元用于农业机械补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救灾工作。运用政治常识回答,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意义。1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干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增长,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从旱灾预防、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1)简要说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的哲学依据。(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的经济意义有哪些?195019601970198019902000600mm400④19501960197019801990200014°C13121110①195019601970198019902000°C67611971086③1950196019701980199020001500mm1000500②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4)试列举我国防灾抗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13、阅读下列资料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
本文标题:2009年高考热点我国北方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文综精品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4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