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考研-中国美术史笔记总
1《中国美术史简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按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按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1.半坡类型的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雨、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点、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1.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窝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至特色。2.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和谐热烈。3.马厂类型的彩陶: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格调庄重刚健。三、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四、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第二章先秦美术(一)青铜器概述青铜器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内涵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2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二)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纹样类型: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四)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所表现的是此女子的“灵魂”在被想像为具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升往仙境的情景。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结合,使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而又生意盎然。理想化的凤鸟形象,是综合了自然界的雉、孔雀等羽毛华丽的鸟类特点创造而成,并赋予作为神灵的凤鸟形象以雄健奔放,轩昂非凡的气势。《人物御龙帛画》画中是一位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一手握剑,一手拉缰,驾龙升天的中年男子形象内容与上一《人物龙凤帛画》相仿,形式也近似,帛画,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战国时期帛画:都表达了,死者生前立场景或死后生者对死者的美好寄托,女的景物的为雉、孔雀等华丽的鸟类,男的舞剑、龙升天)。西汉马王堆帛画:天地人神混杂的图象。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帛画,而其中最令人动魄惊心的便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字形“非衣”,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五)书法艺术汉字起源的传统说法:1,结绳说.2,八卦说3,刻契说。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金文就像是装饰体。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第二编秦汉美术第一章绘画艺术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形式、表现、内容及技法: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仅见于墓葬壁画和帛画。壁画大都以仪仗、宴会为题材,人物为主,车马为辅;帛画以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界”为主,体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绘画技法大都采用线描填彩。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风格:a、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的装饰性图象。始于西汉,风行东汉,随厚葬之风发展。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最多,以山东武氏祠石刻最著名;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甘肃等地,以四川最多且具特色。画像石多为祠堂石室的壁画及墓门、楣、楹的装饰画;画像砖则往往是嵌在墓室的壁上。b、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内容广泛,从上层贵族的享乐到下层人民的劳动;从伏羲女娲到凤舞龙潜的神话无所不包,另有历史故事和战争田猎,如荆轲刺秦、列女孝子等等。c、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浅浮雕,即在打磨平整的砖石上,将所绘物象轮廓周围的平面剔去一层,再对形象略施雕刻,有的还涂以彩色,多表现人物,如山东武氏祠的石刻画像;另一种是线刻,即在平面上以直线或曲线刻成图画,花鸟虫鱼或建筑物都是用这种方法,如四川画像砖中的花砖等。d、各地的画像砖石各有特色。山东朴重、四川活泼、河南雄健,在中国绘画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鲁迅、林风眠都对汉代画像砖石有很高评价。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秦汉书法发展:秦汉时期,时代变迁剧烈。文字缺少统一,大篆经过改创小篆,大小篆书又简化成隶书,随后又发展成草书,而又演变成章草,行书楷书。秦汉时期,文字书法遗迹主要是帛书、简牍、壁画、篆刻、瓦当以及青铜铭文。3第四章雕塑艺术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东汉陶俑:圆雕----说唱俑左手抱鼓,右足高跷,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汉代人物雕塑之代表)。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第五章建筑艺术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战国时代秦国出土饰有奔鹿纹、风鸟纹、豹纹、双獾纹的园瓦当,布局平正中有变化;秦始皇统一后,瓦当图案除流行云纹与葵瓣纹瓦当外,还出土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及鹿鸟昆虫纹园瓦当,构图更加饱满,形式益加华丽。秦代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两汉最流行卷云纹瓦当及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出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当,形象矫健活泼,瓦当中央的半球形图案越来越显著。汉人擅长将表意的汉字,变成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品。第六章工艺美术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1)艺术的自身功能被人们认识,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2)山水画开始萌芽;(3)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的画家;(4)专门的绘画理论著作出现;(5)佛教绘画和佛教雕塑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萧绎、曹仲达、杨子华)曹不兴:1三国吴人,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和能力.2主要画人物,是记载中最早的佛像画家。卫协:1西晋画家,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2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对六朝重气韵的画风形成最有影响。顾恺之:顾恺之:1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2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3也擅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瓦官寺的维摩诘壁画:A.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士的真实写照.B.这种内心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象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4绘画风格和技巧特点可结合传世作品:A.《女史箴图》:A.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通过对宫中贵族妇女的生活描写,展露出她们的神采;B.注重用线来造型,线条连绵不断有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将自战国以来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B.《列女传。仁智图》:情节表现上以人物的动态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C.《洛神赋图》:a.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b.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c.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可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陆探微:1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画帝王和
本文标题:考研-中国美术史笔记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6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