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2010年中央银行学完整复习提纲1
中央银行学复习提纲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二、判断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三、简述题,4题,共40分,各个题之间的分值不完全相同四、论述题,1题,共20分,两题任选择一题二、简述题1.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政策意义要点:(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2)流动性陷阱(3)主要结论(4)政策意义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分别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根据三种动机,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可以概括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M1)为收入(Y)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M2)则是利率(r)的递减函数。用公式表示,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M=M1+M2=L1(Y)+L2(r)2、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水平降至A点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平行线。这就表明,当利率降到某一无可再降的低点后,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大,人们只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流动性偏好”得以充分体现。前述的“流动性陷阱”,就指的是这部分直线。流动性陷阱是在经济极端萧条时,利率水平会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将来肯定会上升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可能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是利率的进一步下降。3、主要结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开创性、革命性在于将利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按照其理论,他得出了与货币数量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就是:(1)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2)货币需求是不稳的、易变的;(3)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而是波动的;(4)货币数量论的结论(货币量M与名义国民收入PY之间成正比)是不成立的。名义收入既可能受货币数量的影响,也可能受到货币数量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4、政策意义在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疲软、就业不足的情况下,一国的货币当局完全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诱使企业家扩大投资和出口,刺激人们消费,减少其货币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利率降至某一水平的“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供应无论怎么增加,都会被流动性偏好所吸收,从而使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完全失效,这时适时地启动财政政策是必要的。相反在整个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货币当局完全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使经济回归到理性状态。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什么?1基本原则: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本的出发点;必须符合于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性。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主要内容(3点)(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3层含义)①货币发行权必须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必须由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②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发行多少货币,什么时间发行,货币的地区颁布、面额比例等,应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行决定,而不应受来自政府或其他部门以及党派、个人的干扰;③中央银行不应在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下搞财政发行,也没有向财政改期无限地提供资金或为财政透支的义务。即中央银行应按经济原则独立地发行货币。(2)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3层含义)①货币政策的制定权和操作执行权,必须是掌握在中央银行的手中,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不受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干预;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与政府发行分歧时,政府应充分尊重中央银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见,尽可能地采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讨论问题的方式来解决,以防止由于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行政干预而造成宏观决策的失误;③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有有关部门应尽可能给予配合,不应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抵消货币政策的作用。(3)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行使对其的管理权、控制权和制裁权。3.简述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主要要点有三个:垄断,可靠的信用保证,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一般地说,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有三:A、垄断原则。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这样才能统一国内的通货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B、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C、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状况变化的需要,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的通货膨胀与经济混乱。4.简述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要点:什么是“债务——通货紧缩”机制主要思路:(1)所有波动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发生的(2)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互为因果(3)走出萧条的方式所谓“债务——通货紧缩”机制,是指通货紧缩导致债务负担加重,债务人被迫强制清偿债务又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具体因果链为:假设在某个时点上经济体系存在过度负债,由于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所导致的利润前景看好,企业会过度投资;债权人对过度借债的恐慌而导致债务结算。在这一理论中,主要强调以下几点:(1)除了债务这个初始原因和利率复杂扰动这个最终结果外,所有波动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发生的。当只有过度负债而没有价格下降情形时,最终的“循环波动”将温和很多。同理,如果由于非债务的原因而出现通货紧缩,同时又不存在巨额债务,最终的结果也会轻得多。正是过度负债和价格下降两者结合才导致巨大灾难。(2)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互为因果。当通货紧缩发生时,尚未偿付的债务的实际价值变大,这样,如果初始的过度负债足够大,债务的清偿就会跟不上其所欠的每单位货币债务价值的上升,从而导致“正是人们减轻其债务负担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债务负担,因为人们一起蜂拥而上清偿债务的整体效应是提升了所欠的每元钱的价值”。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的主要内因正是在于这种悖论,“债务人偿债越多,他们就欠得越多”。(3)正因为债务清算实际上不能清偿债务,反而会放大债务数量,经济萧条会更加严重,因而走出萧条的方式要么通过自由放任政策(破产),要么通过采取科学的处方(通货再膨胀),而通货再膨胀最好在第一阶段就采用。5.简述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特点优势:(1)(2)(3)存在的问题有:(1)(2)(3)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其优势在于:①货币供给量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在货币供给模型中,货币乘数虽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对它发挥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一指标的可测性和可控性比较强;②货币供给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是直接明确的,它不论是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总是顺循环的。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的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银行体系会自动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规模,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会使货币供给量减少。货币供给量作为政策变量,它与社会总需求正相关。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对稳定,故货币供给量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③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向。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在实际运作中,把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存在的问题有:①货币供给量在可测性上不容易做到准确和可靠。世界各国多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供给量层次,如M0、M1、M2、M3等,这就出现了以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问题;②学术界对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从来就争论不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货币供给既有内生的一面,也有外生的一面。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不是绝对的;③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时滞,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6.简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般界定及其特征。界定,四个特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特征(1)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即货币政策涉及的是整修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信用量、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等问题,而不是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2)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3)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即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采用经济控制措施和法律控制措施,以调整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来实施间接控制。(4)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政策。这是针对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而言的。当然,作为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各种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却总是短期性的,随机应变性的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即货币政策涉及的是整修国民经济运。7.什么是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有三层含义:复杂均衡: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而是货币供应与实际货币需求量(或称货币必要量)的均衡。动态均衡: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应简单地适应某个既定的货币必要量而实现的均衡,而是在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广义均衡: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偏离的广义均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供求相等。8.从经济学角度简述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5个要点:(1)金融市场上的负外部效应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首先,金融机构发生倒闭时与一般企业相比,遭受损失的将不仅仅是所有者,广大的客户也蒙受损失,即负外部效应大得多;其次,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具有传染性,其负外部效应有可能会自我放大;最后,负外部效应自我放大到极端,就可能导致系统危机或崩溃,如挤提。(2)稳定、有效而公平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公共品。金融体系作为公共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无法排除免费搭乘,人们虽有内在动力消费这一物品,却得不到有效的激励为这一公共品的提供做出贡献。(3)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使知情较多的当事人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金融交易低效率。(4)金融市场有可能出现不完全竞争,如垄断或竞争中的不正当或欺骗性行为,两种情形都会破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引入政府来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失为了种预防性措施。(5)金融市场忽视收入分配公平,也为政府介入金融监管提供了理由。9.简述对金融机构日常的审慎性监管的主要内容。6个要点:(1)市场准入管制。指申请进入的机构具有最低的资本额;较完备的专业设施;一定数量的合格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经验和专业训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品行;业务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其作用有三:一是限制恶性竞争或保持公平竞争;二是表明申请者严肃认真的意愿;三是让申请者付出沉淀成本,以收到促使其进入后认真经营的效果。(2)资本充足率管制。之所以强调资本充足率管制,是因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资本的作用不同于企业,而官方安全网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银行内在的保持资本充足性的动力。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等。(3)流动性管制,是指以合适的价格获取可用资金的能力。因为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对称,有可能使银行面临突然的、临时性的资金要求,否则银行的流动性危机立即就会转化为清偿危机。(4)资产分散化原则,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银行对单个借款人的放贷相当于其全部资本的数额。(5)业务活动的限制,指不允许银行充分分散化地去涉足一些特定业务,如证券业、房地产业、或实物资产的投资。因为这与银行的性质有关,它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主要靠存款者的存款作为业务扩张的基础的,而存款人之所以选择银行主要是看重了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和安全性。(6)市场退出管制,由监管部门全权负责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是必要的。因为它代表所有相关权益各方的利益,作为代理人负责处理他们与银行之间在各个业务环节上的利益关系,尽可能地
本文标题:2010年中央银行学完整复习提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8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