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0年县疾控中心工作总结
—1—深化改革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疾控机构活力——泸西县疾控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在县委、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省、州业务技术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疾控工作严格按照州、县下达的《2010年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传染病防制为重点,继续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巩固无脊灰成果;加强卫生监测、检验和健康教育;强化大卫生观念,促进了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向前发展,现将我县1~12月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共有在职职工78人,离退休职工21人。在职职工中有主管、主治医(技)师24人,医(护、技)师18人,医(护)士14人,经济师1人,经济员1人,会计员1人,职员1人,工勤人员18人(技师1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7人、初级工2人)。二、内强外塑,疾控形象再提升。1、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增强疾控机构活力。中心深入开展疾控管理年活动。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一是加强目标任务管理。强化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和项目目标责任制为主的管理模式,明确各科室目标任务,强化职责,责任到人,—2—定期考核、检查,强化两级管理,健全奖励激励机制。二是强化质量管理,规范工作行为。深化对疾病控制工作规范的学习,加强检查考核,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三是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建设,在完善国家疫情管理信息系统、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学校卫生健康监测评估系统等业务工作的网络化基础上,拓展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卫生检测系统等,建设具有现代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高效而科学的管理,克服没有详细基础资料作依据的经验管理弊端。2、增强能力建设,提升疾控人员整体素质。能力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能力建设和技术能力建设。年内,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着力提升疾控人员十个方面的能力(即战略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执行能力、检验诊断能力、信息管理能力、预测预警能力、调查处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督导评价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中心积极组织职工利用各种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州、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疾控事业的开展。共召开中心办公会14次,中务会8次,职工会4次,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增强了职工的政治—3—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结合中心服务职能,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年内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省州参加业务培训56人次,培训212天次;单位组织业务培训18次,学习64小时,参加人员112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麻风病项目、消防安全知识、学校传染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职业病防治、乙肝疫苗补种、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项目及艾滋病防治培训等,通过强化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了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素质,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内外部运行和协调机制。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处理好疾病控制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起疾病控制工作运转有力、和谐顺畅的新体制。三、求真务实,科学防治,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加强“处突”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中心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卫生应急工作,重点抓好甲型H1N1—4—流感、食物中毒事件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一是以《传染病防治法》、《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为依据,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疾控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指导,提高防保人员、乡村医生及校医联络员的业务素质。二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各类应急预案的要求,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完善部门协调,规范信息报告,进一步加强中心应急指挥调度、现场应急防控队伍和物资储备等工作,充分发挥应急办的组织协调功能。认真学习《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预案》等,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继续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有效运行,有计划地添置必要的防控装备和设施,一旦发现疫情及时作出响应,疫情处置率达100%。三是加强对医疗单位疾控工作的指导与考核,按照上级提出的指导原则,认真制定计划,定期督导,加强医防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疾病控制工作质量。四是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监测哨点的工作,建立和完善疫情公共信息平台,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预测分析,增强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对疫情网络直报确定专人实行定时监控,按时审核,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分析和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变化,加强疫情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工作。(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遏制传染病暴发流行。1、传染病管理规范运行。全县各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正常,疫情网络直报及时、准确。1~12月共报告乙类传染病—5—10种共613例(艾滋病、肝炎、狂犬病、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布病、淋病、梅毒、疟疾),发病率为156.709/十万(计算发病率的人口基数为391170),比去年652例下降6.49%。死亡10例,为艾滋病6例、狂犬病4例。死亡率为2.556/十万。报告发病数上升的病种有艾滋病(76例↑76.82%)、狂犬病(↑2例↑98.95%)、痢疾(↑33例↑192.54%)、肺结核(↑42例↑22.67%)、淋病(↑2例↑32.62%)、梅毒(↑26例↑322.72%);发病数下降的病种有肝炎(↓117例↓34.17%)、伤寒+副伤寒(↓20例↓31.62%);与去年持平的有布病;今年有去年无的病种有疟疾;去年有今年无的病种有甲型H1N1流感、出血热、猩红热。报告的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148例(甲肝48例、戊肝1例、未分肝5例、痢疾50例、伤寒+副伤寒44例)占总数的24.14%;呼吸道传染病222例(肺结核222例)占36.22%;血液及性传播疾病233例(艾滋病16例、乙肝148例、丙肝27例、淋病8例、梅毒34例)占38.01%;虫媒传染病1例(疟疾1例)占0.16%;自然疫源性传染病9例(狂犬病4例、布病5例)占1.47%。发病病种居首位的是肝炎229例占总数的37.36%;第二位是肺结核222例占总数的36.22%,第三位是痢疾50例,占总数的8.16%。丙类传染病共报告204例,比去年46例上升341.10%。其中流行性感冒5例、流行性腮腺炎41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例、其它感染性腹泻8例、手足口病149例。2、计划免疫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巩固项目成果,在抓好计划—6—免疫工作常规运转的同时,着重抓好接种率、建卡率、AFP监测报告率、强化免疫接种率,继续巩固无脊灰状态。另外规范核对计免台帐,使县、乡、村各种数字吻合,做到客观、准确、真实。(1)常规免疫接种: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做好疫苗的各项管理登记,认真按照预防接种规范门诊操作,做到无注射安全事故的发生,按时按质上报各类报表,1~12月各苗接种率为:卡介苗99.76%、脊灰疫苗99.77%、百白破疫苗99.70%、乙肝疫苗99.68%,含麻疹组份疫苗99.85%、流脑疫苗99.55%、乙脑疫苗97.63%、甲肝疫苗99.84%。还开展了部份疫苗针对性疾病的二类疫苗预防接种。(2)AFP监测:1~12月我县4个哨点医院共报告AFP报表144旬次,发现AFP病例3例已上报省疾控中心,并且标本采集及送检合格,其中2例为本地户籍,1例为曲靖地区师宗县人。(3)计免督导:县督导各乡镇114次,督导人员268人次,培训乡镇村23次,培训人员896人次。(4)疫苗接种:组织部份托幼机构、学校开展流脑A、C、Y、W135群多糖疫苗预防接种,共预防接种10280人,提高了人群免疫力,对控制流脑的发病起到了积极作用。(5)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圆满完成。按照国家卫生部等五部委《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办公厅于印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南省卫生厅、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及《红河州卫生局、红河州教育局关于印发〈红河州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7—免疫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减少免疫空白人群,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2010年9月,我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在全县范围内对8月龄~6周岁儿童(即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为保障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县卫生局、县教育局联合下发了《泸西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细则》、《泸西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及《泸西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县于2010年9月3~8日,完成对所有参与接种活动的各级人员的培训。其中县级培训县乡级人员76人,乡级培训231人次,临时人员53人。我县此次活动应接种麻疹疫苗儿童为30282人,实际接种29469人,接种率97.32%。按质按量圆满完成了我县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工作。3、急性传染病防制积极有效。(1)狂犬病:我县为狂犬病历史疫区,2008年共报告病例12例,死亡12例。2009年共报告病例2例,死亡2例。2010年共报告病例4例,死亡4例。为有效控制该病的蔓延及流行,中心继续强化免疫、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控知识宣传,确保犬伤人员及时免疫。(2)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为认真做好我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疫情和防止疫情蔓延,中心于3月22日召开了泸西县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学校卫生防控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分管领导、全县各中心校区校长及各医疗卫生单位负—8—责人及防保人员共79人。会议传达了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及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并明确了各自的相关职责,要求各医疗单位及学校认真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及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做好学校旱期传染病防控。全县共预防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3600人份,采取重点人群,集中接种的原则,有效遏制甲流疫情的流行漫延。4、结核病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项目工作管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主动与综合医疗机构合作,提高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项目活动,加强项目实施的指导和督导,促进项目进度。所有发现的项目病人均按项目管理要求分类别造册建档管理,给予免费抗结核治疗,实施全程督导化疗管理。积极配合省州项目督导组进行季度现场督导工作。1~12月初诊病人587例,纳入项目管理病人222例,其中新发涂阳病人144例,复治涂阳病人28例,初治涂阴病人38例,初治重症涂阴病人12例,2月末痰阴转率100%,3月末痰阴转率100%,项目管理率100%,
本文标题:2010年县疾控中心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9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