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2010年国考申论副省部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试卷参考答案
2010年国考申论副省部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试卷参考答案一、认证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参考答案:此处的“死海”是指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污染海水而产生的自然环境破坏、海水水质恶化、野生动植物减少乃至灭绝、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大大下降的海域。(80字)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花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参考答案:一方面,人类对海洋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导致水质恶化、野生动植物减少甚至绝迹。更严重的是,这种污染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受损,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污染还可能导致疫病,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这些危害比动植物减少更加值得担忧。(141字)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无论是“退耕还海”还是“退耕还湖”,都是牺牲人类经济社会的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环境。这带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发要适度、合理,要符合自然资源的承受力,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第二,对人类过去经济发展中一些错误做法造成的对自然地损害要敢于承认和纠正,从协调经济、环境的角度出发,适当牺牲人类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恢复自然环境。无论这种错误多么微小,都要坚持改正。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对发展思路、方式的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不断改进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77字)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备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报告》的要点包括:第一,我省应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建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利用海洋资源,带动本省、沿河流域、沿海一线其他省区经济发展,整合省内各地区资源,改善当下重复建设的发展状况,推动本地区、东北、环渤海、长三角、东亚邻国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协作。应尽力争取使这一重要规划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争取国家支持。第二,半岛蓝色经济区应以港航、交通、钢铁、能源、电力、石化、造船等产业为重点产业,在省内规划“两城七区”的经济区主体区分工,确定不同发展目标,整合各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将周边海岛纳入总体规划,强调开发与保护协调,更加注重海洋高科技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应特别注重提高产业层级、优化发展方式,要加大对相关企业、产业发展的审查力度,着力培养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排放的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适当建立环保区域,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395字)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参考范文:科学开发合理保护依托海洋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多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当前我国GDP中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份额都来自海洋经济。但是,由于开发方式不当、对环保不够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海洋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减少,自然灾害增加,自然资源被破坏,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对待海洋资源应该既科学开发、又合理保护,统筹兼顾、共同推进。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资源脆弱易损,也是因为过去重点关注经济开发的错误方式使我们更加警惕开发的方式。兼顾开发与保护,既有利于推动沿海和全国经济进步,也有利于保护我国海洋资源,从而长远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采取如下综合措施:第一,完善海洋开发、保护方面的相关立法。在现有《海岛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相关的法律,确定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区域、方式等内容,以及海洋资源的保护区域、保护方法,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法律基础。第二,严格进行科学规划。站在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高度,建立海洋综合管理规划体系,对全国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发展的目标、功能给予合理定位,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划定优化、重点开发区和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合理建立产业集聚区和自然保护区。注重海洋高科技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第三,加强区域整合协作。宏观上整合各地资源,灵活调配、优势互补,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建立各省、地、县的领导干部会议协调机制,定期协商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海洋保护,形成联动、协调机制。第四,优化海洋开发方式。特别注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项目的审查力度,建立污染源控制与综合管理系统,严格禁止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产能,大力引入、推广高技术、低污染的产业、产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各级政府积极建立科研机构,重点研发海洋资源开发的高新技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第五,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综合保护。在完善法规、规划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领域的保护与防治,适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城市、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普及自动监测设备,对排污超标的严格问责。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和媒体合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海洋开发共同形成“综合性海域管理”体系。只有采取从立法到宣传的多方面综合对策,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政策,才能够长远上保证海洋资源的长久利用,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我国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年国考试题一如我们在考前预测中为大家介绍的一样,官方为两类考生制定了“两类试卷”,在共用“我国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这一大主题的同时,分别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材料和题干,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区分度。其中,副省部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以下简称A类考生)的话题更为宏观,从国家整体海洋资源发展战略和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的基本思路出发,讨论了我国海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而副省部级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生试卷的话题更为具体,讨论各个地区的海洋发展规划和对海洋资源的切实保护。相比过去来说,A类考生的试卷相比过去变化更大、话题综合性更强,在此做专门分析。首先,就整个材料进行解析来说:材料1:背景阐述:我国海洋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有限,且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我国海洋区域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渤海地区为例),野生动(植)物减少乃至绝迹,水质恶化,海洋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自然资源减少,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国务院在新近制定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明确了改善渤海生态环境的诸多对策。材料2:海洋经济已经支撑了我国GDP总量的近十分之一,而且还在增长。胡锦涛在视察山东省(根据材料推知)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的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海洋相关产业为特色,能够整合山东省本来各自为战的发展局面,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W专家表示,山东省也应该学习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争取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争取国家支持,把这一区域发展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龙头,同时把原来分散的资源整合,对各地区明确定位,划定“两城七区”的经济区、主体区。材料3:以日本为例,讲述濑户内海在经济发展中对海洋环境破坏过于严重,导致海洋污染、疫病流行等恶果。日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立法、减少工业负荷、建立自然保护区、依靠各市政府领导会议协调各市综合开发、采用自动设备长期监测、设立科研机构、发挥NGO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宣传,形成了“综合性海域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应该借鉴的对策。材料4:通过荷兰和中国鄱阳湖的例子说明,过去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破坏了自然资源。现在人类反省了过去的错误发展思路,部分牺牲经济发展需求,还原和改善自然环境,这对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材料5:与上一则材料基本相同,借用广东省曾经盲目开发的例子,说明过度开发会导致人类无法阻挡的自然灾害,说明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有度。材料6:集中讨论海岛问题,说明海岛、海洋和陆地是一个整体,海岛的自然资源非常脆弱,要特别注意对海岛的保护,可以发展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并通过赞扬《海岛保护法(草案)》来表明立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开发都需要把海岛纳入其中。今年国考申论A类试卷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特点是“新瓶装旧酒”。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其背后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主题是2008年国考申论考过的内容,今年只是话题换成了海洋,材料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献,题干做了一定的新变化,主题缺乏创新性。出题人选定有些“冷”和重复的主题,一可能是因为大量辅导机构广泛引导考生进行必要的热点复习,出题人有意与常规热点“捉迷藏”,防止一些经过辅导的考生占有优势。二是去年的申论试卷难度较大,考生普遍反映太难,因而减小在主题上的创新度、复杂度。无论出于什么考虑,本次申论试卷A卷的主旨把握比以往都要简单得多。第二个特点是“材料简单题目难”。从材料的复杂程度和隐晦程度来说,这次的A类试卷远远不如去年的申论试卷。去年“工农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极为隐晦,材料较难,大量考生读不懂、抓不住主题,考完后平均分30多,大文章偏题打入四类卷者数不胜数。从考试测量学角度来说,这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今年在材料的设计上明显降低了难度,材料分段减少,只剩下6则;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很容易相互联系;主题较好把握,甚至在论述题题干里已经明确给出。但是,出题人同时在题干上做了加工,加大了题干的灵活性。往常最容易拿分的概括题不再出现,代之以两道简要的阅读理解题,并给出了一道写《报告》要点的题目。这是试卷创新之处,也是一些同学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因为往常来说,阅读理解出现的频率较少,规划、报告等题型更是几乎遇不到,所以可能很多同学都感到无从下手。随着考试灵活度的增加,前几年一度流行的“万能对策”、“万能模板”应该说彻底被淘汰。尽管我们反复宣传,但很多考生还是盲信所谓“万能”实际“无能”的套路,应该说这次考试又是一个警示。第三个特点,或者说是“缺点”,是这份试卷“不合规矩”。从考试主题来说,作为国家级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按理说应该对国情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至少应该针对一个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在过去历年国考申论都有所体现。今年选取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尽管相关问题对我国发展也同样重要,但毕竟不是大政方针和社会关注的重心,这种打破常规的方法对申论考试的权威性应该说缺乏正面效应。从题目设定来说,A类试卷的题干创新性固然不错,但是对比此前发布的国考申论考试大纲来说,则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在这一大纲中,A类考生考查的四项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解释是:“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解释是:“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解释是:“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
本文标题:2010年国考申论副省部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试卷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9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