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No.5——溶出曲线的测定】1.关于测定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的设定对于测定时间点,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可为5、10、15、20、30、45、60、90、120分钟,此后每隔1小时直至6小时止;缓控释制剂可为15、30、45、60、90、120分钟,3、4、5、6、8、10、12、24小时。当连续两点溶出率均达90%(调释制剂为85%)以上、且差值在5%以内时,试验则可提前结束。对于结束时间点,在酸性介质中(如pH值1.0)最长测定时间为2小时,在其他各pH值介质中普通制剂为6小时,缓控释制剂为24小时。2.其他事项(1)试验样品用于比较的两种制剂含量差值应在5%以内;每个品种各取12个单位。(2)参比制剂标准批号的选择取三个批号样品,在最终溶出率均可达90%以上的溶出介质中,取溶出率在约70%处、位于中间批号的样品进行试验。在进行仿制药研发时,考虑到原研品批间差异与耐受性,建议从市场流通渠道获得有效期内不同时间段的3~5批样品,分别测定后,取结果均值用于比较;并同时确定参比制剂在各pH值溶出曲线的波动范围,以更为有效地评估原研制剂内在质量和自身仿制制剂的研发深入程度。如果主成分是在溶解状态下进行溶出度试验的(如一些散剂、颗粒剂),则适当选择某一批号,即可。(3)试验样品的生产规模由于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与生产规模密切相关,故一般情况下应不少于今后工业化最大生产规模的1/10或不少于10万个单位。1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3.累积释放度校正计算公式在多次取样时、可采取及时补充相同体积同温度溶出介质亦可采取不补液两种方式,但必须保证每次抽取体积的固定性。累积校正计算公式如下:(1)补液时:%100]/)(/[(%)2121212××++⋅⋅⋅⋅⋅⋅++=−VVVLCCCVLCnn溶出量各时间点校正后的累积其中Cn为各时间点取出后的样品浓度(即稀释前的);L为制剂标示量(单位需与Cn一致)V1为各时间点固定取样体积;V2为溶出介质体积;该公式如采用各时间点测得释放量表示,则可演变为:21121)((%)VVAAAAnn×++⋅⋅⋅⋅⋅⋅++=−溶出量各时间点校正后的累积其中An为各时间点测得释放量【注:本子版给出了该种方式的累积计算模板,请参阅!】(2)不补液时:%100)(])1([(%)112112××++⋅⋅⋅⋅⋅⋅++−−×=−LVCCCVnVCnn溶出量各时间点校正后的累积其中Cn为各时间点取出后的样品浓度(即稀释前的);L为制剂标示量(单位需与Cn一致)V1为各时间点固定取样体积;V2为溶出介质体积;4.曲线比较法由于多pH值溶出曲线的绘制已成为剖析和表达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重要手段,故对溶出曲线比较的科学评价愈发重要。截至目前,报道有多种比较方法。但自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官方机构认定采用模型非依赖方法之一的“相似因子比较法”之后,现基本上被统一采纳。该法特点是对溶出曲线进行整体评价,通过计算相似因子(ƒ2)比较溶出行为的相似性。2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5.计算公式⎥⎥⎥⎥⎥⎥⎥⎦⎤⎢⎢⎢⎢⎢⎢⎢⎣⎡−+=∑=n)(110050logn1i2ttTRf2Rt和Tt分别表示两制剂在第n个取样点时的平均累积溶出率。6.计算时间点的确定计算时所选取的时间点间隔无需相等,但两制剂所取时间点必须一致;且计算时间点应不少于3个;由于该计算结果有依赖于比较时间点个数的特性,故在溶出率85%(调释制剂80%以上)以上的时间点应不多于一个。建议研究者可依据参比制剂溶出率的具体情况,选取溶出率间隔相近的4~5个(如为调释制剂可为4~6个,不建议超过7个点)时间点进行计算。7.对于所选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的规定除0时外,第一选取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20%,自第二时间点至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10%。如超出,应从仪器适用性或样品均一性的角度考虑予以解决。8.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判定通常,当ƒ2数值介于50-100认为两条溶出曲线是相似的,该数值限定是基于两条比较曲线上任一比较时间点溶出量平均差异限度不大于10%的考虑。表5提供了溶出量平均差异与相应ƒ2因子临界值的关系。表5溶出量平均差异与相应ƒ2因子临界值比较时间点溶出量平均差异2%5%10%15%20%ƒ2因子临界值8365504136【说明:该判定依据在美国使用时未根据溶出度应用的不同方面加以区分;而日本针对(1)仿制药研发和(2)其他事项就分别予以了拟定。详述如下:】由于溶出曲线形式多样,所以根据曲线的不同形态,分别拟定了限度值。3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¾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用于仿制药研发时】(1)参比制剂在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仿制制剂在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也达85%以上;或15分钟时,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的差在±15%以内。(2)参比制剂在15~30分钟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ƒ2因子大于42。(3)参比制剂在30分钟内平均溶出率未达85%,但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仍可判定为相似。a.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达85%以上时,ƒ2因子大于42。b.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达50%以上但未达85%时,ƒ2因子大于46。c.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未达50%时,ƒ2因子大于53。【用于其他各事项时】(1)原制剂在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变更后制剂在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也达85%以上;或15分钟时两者的平均溶出率差在±10%以内。(2)原制剂在15~30分钟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ƒ2因子大于50。(3)原制剂在30分钟内平均溶出率未达85%,但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仍可判定为相似。a.原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达85%以上时,ƒ2因子大于50。b.原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达50%以上但未达85%时,ƒ2因子大于55。c.原制剂平均溶出率在结束时间内未达50%时,ƒ2因子大于61。¾调释制剂【用于仿制药研发时】(1)参比制剂在结束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80%以上,ƒ2因子大于50。(2)参比制剂在结束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50%以上但未达到80%,ƒ2因子大于55。(3)参比制剂在结束时间内平均溶出率未达50%,ƒ2因子大于61。【用于其他各事项时】同以上仿制药。日本如此作法的出发点为:对于以上评判标准,因调释制剂给药间隔较普通制剂长,在人体消化道内滞留的时间亦较长;且制剂工艺的优劣与“体内释药特性”密切相关,故为保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评判标准。同时,对于仿制药、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判定主要是用于佐证之后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而其他各事项则是针对在限定的范围内,采用体外溶出行为相似性的评价来确保变更前后生物学同等性,且一般不再进行生物等效性试4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验。因此,将其他各事项的判定依据拟定为严格于仿制药研究,以确保变更前后内在品质的一致性。对于调释制剂,由于在仿制药研究的规定中已提高了标准,故在处方变更中不在予以提高。9.溶出曲线存在滞后(亦称“延迟”)现象时的校正方法采用延迟滞后时间对溶出曲线予以校正的方法如下进行。对于溶出曲线的校正、即便是可以采用内插法求得溶出率,但为避免内插法带来的误差,最好还是每隔10%以内的溶出率就进行取样测定。当然、这样测定频率必然增加、工作量亦随之加大。具体流程如下:a.分别测得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每一个样品的溶出延迟滞后时间。b.先通过预试验了解溶出率随时间变化的基本情况,得知滞后时间点(tL)大约出现的时间段。在随后的正式试验中,适当增加此时间段的取样点数,绘制完整的溶出率-时间曲线图。对于溶出率为5%的时间点,可在绘制的图谱中求得,亦可通过内插法计算求得。c.针对每一个制剂、分别采用滞后时间对原取样时间点予以校正,求得校正时间点,然后再用校正时间点重新绘制溶出量-时间曲线图。d.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的平均溶出率-时间曲线图如下所制:e.首先确定溶出度试验欲进行的时间(tsi)。关于测定时间点,要以校正前溶出曲线中滞后时间以后的时间段为出发点来考虑。对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的每一样品,采用内插法或图谱法求得每一时间点各自的溶出率,再计算出平均溶出率,然后绘制平均溶出率-时间曲线图。f.关于试验制剂、按照下述A-1、A-2中1)-3)的顺序,求得平均溶出率-时间曲线图。此时的测定时间点(tsi)应与参比制剂相同。g.遵循指导原则确定欲比较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平均溶出率的时间点(tci)。随后仍是采用内插法或图谱法求得参比制剂在各计算时间点(tci)的平均溶出率。以下将分别列举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达到85%溶出量与未达到85%溶出量时,溶出曲线应如何进行校正的实例。A-1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达到85%的实例假设参比制剂的12个单位(片)溶出度试验测定结果如下表1所示。第一步:延迟滞后时间的求算针对每一溶出曲线,按照下列公式分别求出溶出率为dA%时的tA时间点。1121(AAddttttdd−=+×−−21)公式(1)5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xiemufeng@sina.com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t1:溶出率为dA%前的时间点t2:溶出率为dA%后的时间点d1:时间点为t1时的溶出率d2:时间点为t2时的溶出率表1参比制剂每一样品原始测定时间-溶出率数据汇总表测定时间(分钟)制剂05101520253035404552.56067.57590(1)01.38.117.829.341.651.660.168.375.281.884.191.297.2100.0(2)00.88.920.931.842.252.059.166.372.981.388.993.796.798.5(3)01.811.323.735.045.855.762.270.377.382.888.191.094.197.2(4)01.67.416.126.436.544.955.565.575.182.986.792.396.598.9(5)01.17.115.625.535.044.352.661.369.378.486.794.297.599.1(6)00.56.616.026.036.844.754.161.470.477.588.090.597.8100.0(7)01.49.522.735.143.355.863.875.079.383.385.390.295.897.7(8)00.58.118.631.042.053.762.167.172.978.481.285.086.591.7(9)00.36.613.821.530.442.350.865.473.080.184.989.493.695.2(10)00.05.310.517.530.235.643.652.059.667.880.988.294.698.1(11)00.86.318.227.342.550.558.470.376.484.189.993.394.996.5(12)01.813.627.542.157.865.370.072.476.580.482.687.187.397.2平均溶出率01.08.218.529.040.349.757.766.373.279.985.690.594.497.5设定滞后时间点的溶出量为5%时、根据公式(1)求算出延迟时间点(tL);tA则可从表中读出。例如表1实例中的样-(1),通过t1=5分钟,d1=1.3
本文标题: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1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