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历史解析解析人:江苏省陶静一、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状况,就农作物而言,有“南稻北粟”的格局特点,这里的“南”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而B、C项在黄河流域,A项则是在云南,只有河姆渡在今天的浙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内容看,反映的是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从“诸侯”“列国”看,反映的是分封制。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促进了军事的发展,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麻沸散”则是早期的麻醉剂。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三本书看,其主要涉及的是清朝的政治、文化制度。A项是秦朝,应排除。B、C项则是外交政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有关,《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甲午风云》描述的应该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其正确顺序是②③④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是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都发生在1927~1936年间,即十年内战时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从题干中的“宛平”“1937年”可以判断出其针对的是七七事变。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人民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本题正确答案是B。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表格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数的变化及时间范围来看,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三个人物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发生在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特区姓‘社’不姓‘资’”中的特区当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开端,而对外开放政策是邓小平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1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横渡大洋”、“1492年”、“印第安人”、“海地”等信息不难判断出该人物是哥伦布。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发布的文件,《1787年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故B、C、D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A项中的《权利法案》才确实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可能在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展出,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在20世纪初制成的,不可能在1876年的博览会上出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因而其创作的《国际歌》当是在巴黎公社时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抗的结果,其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是其著名战役之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杰作,《向日葵》是凡高的作品,《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战争与和平》才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图片准确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图片的题目是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美苏间的激烈对抗。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2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一辆汽车是由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台湾、新加坡等共同制造的,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二、判断题2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本题叙述符合教材对大运河的叙述,是正确的。2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辨别历史事件性质和影响的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本题叙述错误。2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故本题叙述错误。2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本题叙述符合历史事实,故正确。2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三权分立学说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思想,伏尔泰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题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2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的诞生则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本题的叙述符合史实,是正确的。三、真空题27.答案: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西汉时期开通的沟通中西交通的是丝绸之路,而明朝前期加强中国同海外各国联系的则是郑和下西洋。28.答案:左宗棠邓世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中国近代收复新疆的是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邓世昌。29.答案:俄国明治维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世界历史上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明治维新。四、材料解析、问答题30.【参考答案】:(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解析】本题是一个关于人才选拔和使用问题的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从材料一中“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可以看出墨子选拔官员的主张是不论身份贵贱,有才能就用。第(2)小问,从材料二中的“进士”、材料三中的“科举”可以判断出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对于影响,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改善用人制度、扩大官吏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体现公平合理性)和文化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方面来分析。第(3)小问,可从科举制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实质。能够印证这一实质的话语容易找到,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31.【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化;50年代末到60年代发展为“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80年代后期(党的十三大)确定为“四化”以及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3)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4)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手段。【解析】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的能力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80年代后期的“四化”以及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第(2)小问中要注意“经济体制”的变化,从总体上说,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济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第(3)小问,从材料三中的时间与改革调整的限定及所学知识可判断出分别指俄国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第(4)小问,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其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要把中国建设为一个怎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建设目标。32.【参考答案】:(1)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使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2)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诺曼底登陆。(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4)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相互尊重别国利益;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考查的是对图片的认知。两幅图反映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和德意日轴心同盟的建立,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小问问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团结合作化解危机的典型事例。根据所学知识,主要表现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活动,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为英法美联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第(3)小问考查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能够体现团结合作的外交活动,其突出表现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第(4)小问应该从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进入概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应低于两点。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有4大题,共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3.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A.“麻沸散”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求》、《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A.浅议“焚书坑德”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C.简论“闭关锁国”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5.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孙中山》②《鸦片战争
本文标题: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试卷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2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