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0浙江高中会考复习条目必修一
1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b)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内容:A、权利:享有世袭统治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义务: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④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⑤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宗法制①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ab①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②北击匈奴夺回军事要地,修筑直道、长城③南攻越族,修灵渠,设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始④管理西南夷,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②郡县制的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郡县制的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帝制度特征: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a①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②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2③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aa①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②评价:a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皇权;b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ab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ab①内容:行中书省/腹里-路-府-州-县;宣政院(辖区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行省与中央的关系:A、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B、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C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③意义: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B、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①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②史实:A、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任用布衣为相;设中朝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C、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①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②史实:A、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B、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a①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②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的军机处ac3①时间:雍正年间②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③根本目的:加强皇权;④特点:A、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B、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C、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⑤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c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西方差距逐渐拉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ab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③中国是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b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①割地——领土主权始遭破坏;②赔款——开始了向列强赔偿先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五口通商——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④协商关税——关税主权始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埠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办厂:允许在通商口岸办厂,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B、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开放口岸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D、列强在华办厂变合法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①内容(1)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重负担)(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北京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成为侵华的大本营)(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驻兵。(便于控制中国)(4)永远禁止反帝。(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影响: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c政治上: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地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生活: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总之,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ab①时间:鸦片战争期间②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黄海海战aa①时间: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②牺牲的爱国将领:“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③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c①时间:1895年(甲午战争后)②原因:甲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割台湾③抵抗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④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3、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aa①时间:1937年②意义:“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a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c①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②建立的过程:A、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一二九运动宣扬了中共的抗日主张C、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D、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E、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F、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③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a正面战场:A、凇沪会战:成功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在正面战场的抗战)C、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战)(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c抗战胜利的原因:A、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原因)B、两个战场配合C、中共的主导作用D、海外华侨、国际援助E、世界反法西斯各大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专题三、近代中国
本文标题:2010浙江高中会考复习条目必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3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