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二、杜绝不良行为课时安排:1课时总课时:20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2)了解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3)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2.情感态度观念1)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3.运用分辨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2.教学难点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正处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边缘,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主见,心智又不成熟。部分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内心容易苦闷和烦恼,容易受到诱惑。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案例十多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是佛山一帮少年却相互称兄道弟,甚至以东方广场一带为地盘进行抢劫。2009年5月6日,禅城区法院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在18名被告人中,多次参与抢劫的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1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七年不等。另有5名未成年人获缓刑。18名被告人全是清一色的男性,脸上都稚气未脱,他们的年龄都仅仅在15~20岁之间,可是就在一年多前,抢劫、泡吧、咳药,流连在外,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宝贵的青春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真是让人痛心。”检察官分析称,“东方兄弟”之所以走上犯罪,和他们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缺乏对孩子的管教,放任孩子的生活,也不规范孩子的朋友圈有关。【引思明理】思考问题:他们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呢?分析提示:家庭管理和教育的缺失,不良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等。案例中有五名未成年人获缓刑,而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什么是未成年人?案件中的五名未成年人为什么获缓刑?(引入本节内容)板书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2)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①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马克思)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的主人;3)怎样保护未成年人?①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②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2.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案例“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三年。问题:想一想,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行为?分析提示:有,及时改正,接受学校、父母的管教;没有,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过渡到下一内容)3.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东方兄弟”中的李某,从旷课发展到拦路抢劫,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类似的案例很多,它告诉我们,一些看似小事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思考问题:请你画出“东方兄弟”成员李某违法犯罪的线路图?(讨论)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骂同学结交不良朋友偷窃财物抢劫犯罪【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存在这样的学生——打架斗殴,充年级老大,请你设计一下他的最终结局。(改正——好的结局;不改正——坏的结局)2.课堂小结提问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1)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2)严重不良行为危及身心健康;3)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3.作业布置检查自己最近的言行举止,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六、教学反思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课时安排:1课时总课时:2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三、学情分析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案例1: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8000元。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思考问题: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案例2: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此种行径为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但一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经批准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这一新增的条款,南京鼓楼检察院3月2日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一起盗号木码案提起公诉,使此案成为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定为犯罪行为,不仅要看它的社会危害程度,还必须有刑法作为依据,即,它必须触犯刑法。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犯罪的主要特征: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12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放火罪等。因其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板书设计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1)犯罪的含义2)犯罪的基本特征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2.我国刑法的任务1)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六、教学反思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课时安排:1课时总课时:2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3.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情境创设]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设置问题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生活中有阳光就有
本文标题:职业道德与法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3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