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06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项检测130题上课用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例1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2、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例2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3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例3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4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例4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5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例5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7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例7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8、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例8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9、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例9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10、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例10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等。11、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例12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毛病:望词生义;单一理解;断词取义;形近混淆;近义混用;语法不当;用错对象;扩大范围;程度轻重;褒贬失当;搭配不当;不合语境;不合情理;表意重复;意思弄反。方法:1高度重视积累:教材中出现的成语,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积累时应把重点放在常见且易错的成语上。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了解试题的选句和设题类型,并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类,这样,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对高考的帮助较大。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例如:(2000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时尚游戏》)富人的日子总要比穷人日子有意义,富贵闲愁让人沉闷,可有钱让生活花样百出,时尚游戏首当其冲。AA制、周末夫妻、情人节玫瑰、诗意的栖居……时尚的车轮滚滚向前,看得人眼花缭乱。句中“首当其冲”误解为“首先、首要”了。2仔细辨析差异。尤其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语法、侧重点等方面认真揣摩。①“年富力强”与“老当益壮”、“鱼目混珠”与“鱼龙混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等是对象的不同。“年富力强”指正处于气力强盛的壮年,是大有作为之时,它不能用来形容年纪大的人;老当益壮指年纪老了志气当更壮,现形容人老干劲大。“鱼目混珠”是说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风流云散”意思是像风一样流失,像云一样飘散,多比喻原常相聚的人如今分散到各地;“烟消云散”指像烟和云的消散那样,比喻事情消失得干干净净。②“信口雌黄”与“信口开河”、“暗箭伤人”与“含沙射影”、“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等是程度上的差别。“信口雌黄”语意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信口开河”语意轻,指说话不假思索,随口乱说。“暗箭伤人”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动,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含沙射影”的手段只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妄自菲薄”意思是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泛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③“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等是褒贬的不同。“无微不至”形容处事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含褒义;“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侃侃而谈”是不慌不忙地谈着;“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④“心照不宣”与“心领神会”、“咄咄逼人”与“盛气凌人”等是范围的不同;“心照不宣”多指大家,有时指较多的人;“心领神会”着重于领会,一般指一方。“咄咄逼人”“盛气凌人”都能形容气势汹汹,使人难堪。“咄咄逼人”的应用范围广,不限用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盛气凌人”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⑤“目光如豆”与“鼠目寸光”、“不落窠臼”与“独树一帜”、“半途而废”与“浅尝辄止”等是侧重点的不同。“目光如豆”偏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偏重在眼光“近”,强调看不到将来。“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所创新;“独树一帜”表示独自另树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路或自成一家。“半途而废”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3、巧扣语境选用。2006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项检测130题1.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各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俗语、歇后语或成语均可)。(1)爷爷无辜被打成“反革命”之后,,爸爸和叔叔也受到了牵连。(2)俗话说。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才会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法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D.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加霜。C(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扬汤止沸:比喻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恻隐之心: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东宝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董事长李一奎和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共商计策,共谋发展,创建掌控生物技术大格局。B.2005年11月26日,在墨尔本体操世锦赛鞍马决赛中,肖钦在鞍马上行云流水般的全旋动作,赢得了39.850的最高分。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D.听说深圳股票大幅度下跌,老张如冷水浇头,一
本文标题:2006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项检测130题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5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