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结
1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结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切实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强化财政与会计监督,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各项财政工作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8,90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7.2%,超收21,875万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6.2%,增收39,554万元。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09,036万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9.7%,增加116,553万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2006年主要财政工作如下:一、努力调整和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法定(重点)和政权运转支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调整和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并把民生、法定(重点)和政权运转支出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当年财政总支出中涉及民生的2直接支出达到37.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3.9%,比上年增长21.2%,增加6.57亿元;各项法定(重点)支出均达到规定的增长比例。(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农村税费改革中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16,729万元,比上年增长7.5%,增加1,167万元,全市有141万农民直接受益。2006年成功地进行了国营农场(林场)税费改革工作,全市共免除了41个国有农场(林场)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全部收费,部分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村提留”的收费。全市有3.5万农工受益,人均减负139元。二是全面落实“三补贴”政策。当年用于粮食综合直补农民方面支出达8,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21.1%,增加4,681万元,有248万种粮农民直接受益。当年发放良种补贴665.7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0万元。三是提前一年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筹集资金7,077万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市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为8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为1万名寄宿制学校的特困学生提供了补助。四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当年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2,07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加1,803万元。扶持整村推进和户有稳定收入项目村200个,规划新建移民小区38个,搬迁移民1,014户,1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温饱。(二)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全市棚3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总额达到150,500万元,市区北大街、锦承铁路两侧和北票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建安置楼65.6万平方米。其中,北票连片棚户(采沉)区新建51.3万平方米,有7,780户居民迁入新居;市区铁路棚户区改造8.3万平方米,已全部按期交付使用;北大街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如期完成,1,024户居民迁入新居。(三)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工资政策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一是筹措资金195,549万元,在保证全市11.3万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国家标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人均月工资比上年增加245元。对财力困难的县(市)区,市财政还给予了一定的财力支持,保证了县乡公教人员工资发放率达到100%。二是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认真完成了对全市津贴补贴的调查核实与清理归并工作,起草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为建立津贴补贴发放新机制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努力争取上级补助等方式,当年全市共筹集资金34,876万元,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低保和部分优抚对象增加补助、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增加工资及离退休费的资金需要。(四)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各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当年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12,9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8%,增加6,529万元,共有21.8万人次相应4享受到了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帮助12,534户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60,232人,失业率控制在5.79%以下。二是对城乡低保户全部扩面提标。当年城乡发放低保资金18,336万元,比上年增长4.9%,增加861万元。农村低保人数由8.7万人扩大到12.2万人,人均保障标准由270元/年提高到360元/年;15.7万城市低保人群人均保障标准由76元/月提高到85元/月。三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总结北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当年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4,636万元,比上年增长921.1%,增加4,182万元,全市参合人数达到了204.9万人,参合率为82%。四是继续加强救灾救济工作。当年共筹集灾害救助资金1,496万元,救助受灾群众53,270人;筹集冬季取暖补贴资金1,475万元,共为68,705名贫困群众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五是切实做好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当年用于其他社会保障补助方面的支出达99,683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加10,369万元,共有80.2万人次相应享受到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城乡大病救助、农村老党员补助等各项社保资金。(五)确保法定(重点)和政权运转支出。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在优先保证民生支出的同时,将法定(重点)和政权运转支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年全市农5业支出总计达63,128万元,比上年增长31.8%,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当年全市教育支出总计达116,5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3%,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5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0.8个百分点)。当年全市科技支出总计达5,432万元,比上年增长45.5%,超过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9.7个百分点。当年行政经费及公检法司等重点和政权运转支出总计达83,0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增加13,694万元,确保了各级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并为全市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以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当年各项财政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一)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一是在上年市本级进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当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扩大到市直73个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总额达52,561万元。二是将市本级60多个财政资金专户进行清理归并,实行了统一管理。三是确定建平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县,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到县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成功运行,打破了传统的资金运行方式,在资金需求、供给与监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管理秩序,切实使财政资金的安全性、6规范性与有效性得到了较好保障。(二)继续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一是在以前年度试编部门预算的基础上,通过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和内容,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改进收支管理等措施,提高了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当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了规范的78个部门预算,市本级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节约财政资金3,386万元。这不仅增加了政府可支配财力,还有效解决了部门间的不公平问题。二是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按照新的收支分类科目对我市2006年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转换。与税务和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对会计制度和软件进行了调整,对数据进行了转换,对人员进行了培训,为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奠定了基础。三是为确保部门综合预算的执行,并结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关要求,起草并以市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了《朝阳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做了进一步规范。(三)进一步推进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推进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工程,逐步解决政府财力管理分散、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等问题。一是认真总结和推广学习了建平县政府财力资源整合试点经验,并在全省的有关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同时,促使建平县继续对县直涉农单位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了建平县农业服务中心,县直所有涉农单位都集中在一个楼内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年可节约财7政经费220多万元。各县(市)区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对矿山、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各类专项资金、教育等资源加以整合,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力度,并将建平县列为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市财政局起草了《朝阳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施行。将建平县争取为财政部、省财政厅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得到试点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县将各类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向马铃薯、杂粮、设施农业和养羊业四大支柱产业,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益。《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建平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宣传报道。(四)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分离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印发并认真执行《朝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朝政办发[2006]27号)和《朝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朝财综[2006]343号)等文件规定,将北大街和文化大厦等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实施全程监控与管理,有效解决了政府非税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管理之外而“坐支”问题。二是继续实施“收支脱钩、收支纳入预算、支出分类核定、执行从严拨款、决算绩效考评”的非税收支管理机制,将市本级教育、国土等系统共97个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缴改革范围。三是印发了《朝阳市罚没和扣押财物管理办法》(朝政发[2006]33号),对各8执罚单位的执罚行为和程序进行了规范,加强了对罚没收入和扣押财物的管理。当年市本级罚没款缴库3,098.4万元,比上年增加619.6万元。(五)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一是印发了《朝阳市直政府采购纪检监察监督员工作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政府采购行为做了进一步规范。二是市级财政部门按时完成了“管采分离”工作。三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当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完成20,464万元,比上年增长49.7%,增加6,794万元,节约资金1,154万元。四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朝阳市公务用车监督管理办法》,在对市直六个单位进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市直400多台车辆保险进行了改革。五是较好地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的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依法采购的意识和水平显著提高。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切实提高政府保障能力2006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当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36.2%,增速在上年首次跃居全省第一位的基础上今年又继续名列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市(不含大连)平均增幅14.4个百分点。同时,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18.6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979.1%,非税收入占20.9%;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比全省13市(不含大连)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切实做到了提速与提质的协调统一,全市经济与财政切实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还与有关
本文标题: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6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