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师德建设教育月及学习材料(1)
东营市第二中学2014年度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开展学校常规落实年活动,坚持“四与四向”、“三力三做”,为三年振兴行动计划打好基础。认真落实和贯彻教育工会关于在全市教职工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一、活动主题:本次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的主题为“德为基、勤为根、实为魂”。二、活动目的:1、提升师德水准。学校通过抓实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的各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师德专项考核,变师德的他律意识为教师自律意识,形成人人爱岗位,争做教育改革的标兵;爱学习,争做实施新课改的能手;爱学生,争做人民满意教师。2、规范教师行为。学校要认真查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学风、教风、校风,努力打造一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追求高尚、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三、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9月1日至9月7日)。学校将“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方案”下发到各处室、级部,召开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习。学习内容为: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同时组织教师观看师德先进事迹视频。在学习过程中,每个教师按要求做到“三有”:有统一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学校将选取优秀的笔记和体会等资料,办一个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专栏。第二阶段为认真学习、全面落实阶段(9月8日至9月25日)。开展教师教学常规大比武,以活动促发展,以实事树榜样,全面推进师风师德教育月活动的开展。各处室、级部要在深入开展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1、是否热爱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2、是否能经常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手段;3、是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学困生),不体罚或言语伤害学生;4、是否向学生乱收费或强订、滥发教辅材料或诱导、强迫学生进行有偿家教;5、是否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6、是否上课接打手机、会客、抽烟;7、是否穿奇装异服、理怪发,女教师化浓妆;8、是否参与封建迷信、涉黄、涉赌、涉毒等非法活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要带头查找自己的问题,在个人查找的基础上找出教师们带有共性的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反思,寻找根源。各处室级部要认真组织开好反思大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三阶段为自查自纠、表彰先进阶段(9月26日至9月30日)。全方位征求意见。学校将向学生、家长、全体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对学校和教职工的意见及建议。学校还将采取设置征求意见箱、公开征求意见电话、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把各方面的意见征求上来。2、对广泛征集的意见及建议认真进行整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都将进行反馈。对表现好、评价好的教职工要进行表彰奖励。四、活动要求: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是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职工素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处室、级部务必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的开展,切实抓好抓落实。全校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在学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各处室、级部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周密安排,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师德师风教育各项活动顺利开展。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宣传媒体和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的主题、要求和目的,广泛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家长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3、丰富内容,确保实效。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力求突出师德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落实“三个一”活动:(1)、评比“师德标兵”和“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下一届“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提供人选。(2)、组织一次教学常规大比武活动;(3)、组织一次关爱学生家访活动,尤其对“单亲家庭、贫困生家庭”要特别关爱,切实做到每一个教师联系一名学生。附:东营市第二中学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名单组长:张振峰副组长:孙青山赵可旺古爱兵宋建军组员:韩克欣马庆功刘建三张建辉隋联军李建中薛天涛吴庆余隋增光刘琦亮周建设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隋联军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一次把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概括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目标任务。这是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新升华,对于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说,这“四个加快”就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管理体制侧重于明确各类社会主体作用,保持社会关系协调、富有活力、有序运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侧重于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侧重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管理机制侧重于社会全过程重要环节的调节、治理。这些方面构成了新型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支柱。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体制作出新概括,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为“社会管理体制”,并把“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社会管理体制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布局。概括地说,党委领导是核心,应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负责是关键,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健全职责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公共政策体系;社会协同是依托,应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的协助配合作用,特别是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体系发展,健全基层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推动社会管理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公众参与是基础,应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法治保障是基石,应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把社会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政府主导,就是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应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体制,着力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象覆盖全体人民,着力编织覆盖全社会、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使人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就是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指明了方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运行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一是实行政社分开,即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分开。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实行权责明确,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权利和责任,权、责、利相统一、相对等。三是实行依法自治,以法律为自治准绳。应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尤其是公益类、服务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乡社区组织,给社会组织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源头治理是治本之策。应将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树立民生为先、服务为先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动态管理是化解之策。应建立健全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应急处置是保全之策。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及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把握好几个问题坚持正确方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社会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辙。我们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社会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体制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持问题意识和制度导向。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过程。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许多与别的时代、别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社会建设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就是时代的呼声。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我国社会治理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文明优秀成果,包括重视道德教化和家庭的作用;也应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建设中形成的鲜明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以及群众工作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内核和可靠支柱。同时,必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勇于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建设现状,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努力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在各方面体制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合,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创新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改革。把握好各方面体制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地加以推进。坚持加强宏观指导和鼓励基层创造相结合。构建现代社会体制、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应坚持3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领导改革方法。重视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系统研究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社会体制改革中的实践创造,鼓励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及时推广新鲜经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
本文标题:师德建设教育月及学习材料(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8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