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成都大慈寺片区城市社会学报告
6.结论与建议1.调查背景、目的和意义大慈寺社区居民生活现状调查3、调查方法、内容及过程5.居民人口的社会互动以及与当前硬件的矛盾2、对象研究4、大慈寺片区居民生活状况研究分析一.调查背景、目的和意义2003年成都市政府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推动了相关事业的极大发展。在此后数年中,成都锦里、文殊坊和宽窄巷子等历史街区先后通过商业开发的手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业区,而作为老城区核心范围内四大历史街区之一的大慈寺片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成都中心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春熙路、红星路商圈景观整治的完成,对大慈寺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改造变得越发重要,以改善大慈寺居民的生活状况,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大慈寺历史街区的发展。所以本调查希望从居民生活的基本状况出发,针对出行方式、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以小见大,从居民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种种矛盾,以提出解决方案。二·对象研究古近代—2003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城市扩建需要,至目前,大慈寺占地面积已不足20亩,是极盛时期的50分之一,建筑面积只有原来的96分之一。除大慈寺外,街区90%的面积为居住区因未经合理改造导致居住密度过大,生活水平落后2003、2004年街区核心建筑群大慈寺经整修后重新对外开放,宗教功能得以恢复,寺院内的露天茶园时常举办文化活动(诸如书法、戏曲)使其成为一个广聚人气的休闲场所。2005年—2010年大慈寺历史街区改造性修建正式启动,大量原住居民外迁,部分老街巷被拆毁到了2010年,大慈寺片区已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迟迟未向游客开放。2011至今已建成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除大慈寺和广东会馆、欣庐等传统建筑外再次被拆除,待建。整个片区仅存东北角的住区。唐代韦皋镇守蜀地时,曾对大慈寺加以修葺,自西北引内江水入城,开凿解玉溪斜向西南流经寺前,使大慈寺一带成为游览胜地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唐玄宗逃往四川施粥救济穷人,建大圣慈寺大慈寺在明末毁于战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现后门(南门)是大慈寺当时的正门,如图所示,亦即在大门前坝子构成了片区的中心空间。同时以大门的中垂线为轴线,以大慈寺庞大建筑群为始端,轴线向南发展形成北糠市街、南糠市街。2.1.1大慈寺片区总体介绍——历史沿革2.1.2大慈寺片区总体介绍——区位分析二·对象研究宏观层面:微观层面:2.1.3大慈寺片区总体介绍——交通分析二·对象研究2.1.4大慈寺片区总体介绍——空间特色二·对象研究传统空间的组织:大慈寺的空间组织属于川西传统的布局方式,从平面上看形式规整,总体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是一株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街道就是茎,每个天井(四合院)就是叶子,养分从茎运输到叶子,使每一片叶子生机勃勃。二·对象研究进入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中国寺院已被逐步嵌入世俗社会生活之中,分身成为芸芸俗众的文化娱乐中心,不仅普遍兼有画苑、戏场、公园等多种功能,而且普遍成为士庶游冶、交友、消闲的场所。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大慈寺曾经对于其周边的文化、经济、休闲的辐射范围也日渐缩小、愈加封闭。昔日繁盛景象不复存在。但在现今大慈寺仅剩的空间内,我们仍然能够寻找到唐代兴盛时的那种场所精神。露天茶棚和斋饭的兴盛,孤独老人和虔诚信者的密集地聚集在这片不大的场地中,仿佛大慈寺是这个水泥森林中他们可以寻到心灵安宁的庇护所。佛教中慈悲为怀、广纳众生的精神在这样的世俗场景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古商业:在唐宋极盛时期,这里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每逢庙会更加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大坝形成季节性市场,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古文化:建筑,其壁画,其碑刻,其宝藏,都曾是成都数一数二的。若能将古大慈寺片区的精神风貌通过改造重现,不仅能激活这个片区,更是能像宽窄巷子和锦里一样成为成都市的一个符号。2.1.5大慈寺片区总体介绍——文化背景二·对象研究2.2.1大慈寺社会结构调查——人口综合调查现有住户:2730常驻人口7890流动人口1870老式院落20个楼盘12个居民小组39个低保户114人双拥27户残疾人129人80~90岁老人228人90~99岁老人21人100岁老人1人困难党员5人二·对象研究个人:大慈寺片区常驻人口多为老年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已经搬出。群体:大慈寺片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较少。主要有邻里关系的群体和围绕佛文化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邻里关系在商品房林立的成都是难能可贵的。组织: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成员、章程、机构、设备。基于这些要素,大慈寺片区社会组织主要有:居民小组、宗教组织、居民戏剧小组等。二·对象研究大慈寺处于成都这样的大环境下,它属于一个极小的城市社会空间。在外部区域的引导下,大慈寺片区新富裕阶层和一部分中产阶层都已经迁出,留下的一部分人主要是因为大慈寺的地理交通位置。所以,大慈寺的社会分层比较简单。基本上为城市贫困阶层,多为老年人及残疾人。2.2.2大慈寺社会结构调查——社会结构分层大慈寺社区“城中村”居民:请不要将我们遗忘走进东顺城南街的一个院落,走进一个住户的家,惊异地发现这间约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不点灯的话就伸手不见五指。看到记者前来,住户连忙开灯,记者看到,屋里除了床没有一件像样家具。抬起头,看到的是由一根根木条撑的天花板,住户说“上面就是瓦片,我们自己找了点木条来加固。经常会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来源与《四川日报》(成都)2.2.3大慈寺社会结构调查——居民生活现状三·调查方法、内容及过程3.1观察记录调研以“时间对应地点”观察记录方式。取7:00-10:00、10:00-15:00、15:00-17:00三个时间段对大慈寺内、居民社区以及菜市场对出没人群年龄层进行统计。3.2随机询问在观察的同时,询问大慈寺内游客前来游玩的目的,询问社区内商铺经营人员的经营状况与对社区现状的意见,以及社区发展的建议,询问社区内居民的家庭状况以及生活方式。3.3调查问卷在前两阶段初步了解大慈寺社区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发放80份问卷进一步了解大慈寺社区的情况和市民民意,有效68份,内容见附录。3.4专家访谈初步统计和分析调研数据之后,针对一些专业问题,我们咨询了大慈寺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和城市规划部门的人员。了解居委会对大慈寺社区的管理方式,以及规划部门对大慈寺的看法和发展规划中需要注意的要点。40%60%16.7%16.6%66.7%大慈寺居民60%为常住居民,40%为出租居民,大部分为工薪阶层,且存在空巢老人现象。4.1居民家庭结构四·生活状况分析4.2社区交通情况14%14%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慈寺社区因地处市中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辨识度,交通较为便利,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社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随着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社区内部道路的宽度和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化交通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出行压力。因此大慈寺社区亟待提出一种既能满足现代化的交通功能、又能延续原有文脉特色、并且赋予社区新的活力的交通规划方案。四·生活状况分析4.3居民生活方式四·生活状况分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慈寺居民的日常活动主要为散步、喝茶、礼佛等活动,这说明社区内缺乏大型公共空间和体育锻炼的场所。同时,大慈寺周边社区未能反映出大慈寺的传统氛围;其虽然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外来车辆多,缺乏停车区域。周围居民更多的是把大慈寺当做公园使用,并且乐于去,反映出周围缺乏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四·生活状况分析四·生活状况分析4.4居民建议居民普遍反映,大慈寺社区内缺乏公众交往空间,如露天茶座、公园等;在交通方面缺乏停车区域;生活方面缺乏必要的商业设施;社区规划方面人文关怀也不足,缺乏绿化小品、休闲座椅、无障碍设施等必要的市政设施。通过调查,我们进行数据整理,得出居民希望增加的设施,列表如下图:5.1城市人口的社会互动当城市人口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或称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是人类存在于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五·社会互动与硬件矛盾5.2大慈寺社区的社会互动五·社会互动与硬件矛盾在大慈寺片区进行社会互动的人口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所以其社会活动的基本类型主要以语言互动、合作互动等为主,即主要日常生活活动为闲聊、散步、饮茶等。而由于大慈寺片区的特殊性,即大慈寺的存在,使得这一城市片区的社会行为还含有礼佛敬香。5.3社会互动与社区当前硬件的矛盾社会互动的实现是需要城市硬件的支持的。若没有合理的硬件,就不会存在适合人生产的社会环境,也不会产生完善的社会互动。从大慈寺片区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可以看出,对于一个老龄化社区,其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呈现出明显不足的问题。更甚者是,在仅有的几种社会互动形式进行时,还有着社会公共开敞空间不足的问题。红色区域为整个片区仅有的2个公共空间,且其中一个还是大慈寺庙宇。五·社会互动与硬件矛盾而其他的比如老年乐队、老年服装、老年武术、老年健身舞蹈等活动空间根本就不存在于这个片区。然而这些老人钟爱的社会互动,却正好是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所以,我们认为大慈寺片区当前最缺失的就是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一硬件设备。其整个片区的最突出矛盾,也是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与当前城市建设的硬件设施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饮茶活动的空间,都相当拥挤与蔽塞。能提供给人散步的街道,也是狭小而拥堵。五·社会互动与硬件矛盾6.1结论(1)大慈寺社区因地处市中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辨识度,交通较为便利,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社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随着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社区内部道路的宽度和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化交通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出行压力。(3)大慈寺居民的日常活动主要为散步、喝茶、礼佛等活动,这说明社区内缺乏大型公共空间和体育锻炼的场所。(4)大慈寺周边社区未能反映出大慈寺的传统氛围。(5)其虽然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外来车辆多,缺乏停车区域。(6)周围居民更多的是把大慈寺当做公园使用,并且乐于去,反映出周围缺乏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六·结论与建议6.2SWOT分析六·结论与建议(1)应提出一种既能满足现代化的交通功能、又能延续原有文脉特色、并且赋予社区新的活力的交通规划方案,以解决现状街道狭窄拥堵的问题,并且进行人车分流,以引入大量人流,带动激活社区的发展。(2)应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比如表演广场、公园、露天茶座等,丰富居民的日常娱乐活动,提升精神生活质量。(3)应增加必要的市政设施,如无障碍通道、休闲座椅等,方便居民的生活。(4)鼓励商业发展,使之与市中心核心商业圈融合,解决居民的就业以及收入问题。(5)以大慈寺庙宇为核心,建立特色文化中心区,突出社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六·结论与建议6.3建议
本文标题:成都大慈寺片区城市社会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8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