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六点体会
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六点体会主讲人:颜德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演纲目一、潜心阅读二、多维审视三、中西比较四、古今贯通五、以点见面六、扎根现实一、潜心阅读举例一:孔子是纯粹的德治主义者吗?经常引用的语句如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一、潜心阅读如果结合以下语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就未必是纯粹的德治主义者。关键在于对“礼”的理解。一、潜心阅读举例二:孔子有无愚民倾向?认为孔子有愚民倾向的根据来自于以下段落:“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一、潜心阅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结合孔子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述而)主张来看,是否愚民呢?二、多维审视举例:从多学科来分析孟子的思想1.政治学:王霸之辨“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二、多维审视2.哲学:性善说“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二、多维审视3.历史学:治乱循环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4.法律学:不可枉法“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二、多维审视5.经济学:制民之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6.社会学:善待孤老“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二、多维审视7.人口学:及时婚配“内无怨女,外无旷夫。”8.教育学:伦理教育“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二、多维审视9.军事学:有道之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中西比较举例:以政治统治来考察权力(《春秋繁露》)1.权力从何而来?——受命于天“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三、中西比较“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2.谁掌握权力?——王“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三、中西比较3.如何制约权力?——天谴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三、中西比较4.行使权力为了什么?——大一统“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5.权力如何分配?——强干弱枝“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三、中西比较6.权力如何调节?——三纲五常“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三、中西比较7.权力实施有何原则?——德主刑辅“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四、古今贯通1.援古释今1)民本——民权(民主)严复认为卢梭的民权(民主)思想,“皆吾国孟子所已发。问古今之倡民权者,有重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三语者乎?殆无有也。”四、古今贯通孙中山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信仰他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前已经早想到了。”四、古今贯通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言论自由胡适认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古代指的是谏诤自由,我们现在叫做言论自由,对应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母宁死”(原文是PatrickHenry在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四、古今贯通2.以今论古1)自然状态——曩古之世(台湾)张翰书认为,西方近世所言自然状态,可比照于东晋鲍敬言之“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古今贯通2)无政府主义——无君论梁启超认为,明目张胆主张无政府主义者为战国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后者有言“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张翰书认为,阮籍之“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可谓中国式之无政府主义。四、古今贯通3.托古改制1)多数决——三占从二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说:“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谓“三占从二”出自《尚书·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四、古今贯通2)议院——“辟四门”康有为根据《尚书·尧典》说虞舜“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的记述,认为“询于四岳”就是“四岳共和”,“辟四门”就是“开议院”;还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这样写道:“《洪范》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而分上下议院之意焉。”四、古今贯通4.古为今用1)共和(公卿共同行政)——民主政体中国古典意义的“共和”,如劳乃宣所说:“此共和一语所自出也,其本义为君幼不能行政,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故曰共和。乃君主政体,非民主政体也,故宣王长,共和即罢。伊尹之于太甲,霍光之于汉昭,皆是此类。今日东西各国所谓君主立宪绝相似,而不学之流乃用之为民主之名词,谬矣。夫君主立宪有君者也,民主立宪,无君者也。古之共和,明明有君,乌得引为无君之解哉。”四、古今贯通2)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孙中山认为,如果中国还是实行美国“合众政府”之三权分立,自然也会产生很大的流弊。因此,“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所谓“集合中外的精华”,就是在西方原有的“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入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五、以点见面1.列传式(以本人研究为例)以代表性人物为突破口:谭嗣同、胡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谭嗣同:《谭嗣同民权观新探》、《论谭嗣同思想的内在逻辑》胡适:《胡适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及其价值》、《胡适与西方进化论》、《胡适自由主义思想探析》五、以点见面严复、梁启超:《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离合之间:梁启超与西方自由主义》、《严复笔下的卢梭思想》、《理解的可能:卢梭学案与社会契约论之比较》、《严复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严复与西方近代思想——关于孟德斯鸠与法意的研究》、《严复翻译思想新探》、《严复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回应》、《严复自由观再探:围绕“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分析——以法意为中心》、《严复对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之批判的分析》、《被逐渐放逐的卢梭:以梁启超的认知为中心》、《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以卢梭学案为中心》五、以点见面孙中山:《孙中山民权初步若干问题之检讨》、《孙中山“一片散沙”说析论》、《重议孙中山民权观》、《孙中山思想中被忽视的四个问题》、《孙中山为何鼓吹清末民初人口“四万万”?》、《“同心协力”:孙中山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考》五、以点见面2.专题式(以近代为例)1)政党、议会、政体2)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法治3)自由、民主、共和、平等、个人主义4)国民(公民)、人权五、以点见面主要见于本人主持的四个课题: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其转型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孙中山构建现代国家的探索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研究”2011年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孙中山共和观的贡献及其影响研究”2012年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严复与孙中山的政体观比较研究”六、扎根现实1.天命靡常(《诗经》)——统治合法性问题2.民贵君轻(《孟子》)——民众地位问题3.无信不立(《论语》)——政府信用问题4.强干弱枝(《春秋繁露》)——权力配置问题5.以德怀远(《论语》)——民族关系问题六、扎根现实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民生改善问题7.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财富分配问题8.善政不如善教(《孟子》)——民众教化问题9.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社会秩序问题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理想社会构建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本文标题: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六点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2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