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2008年高考历史之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总
2008年高考历史之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总1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是承世界现代史之前,启世界中世纪史之后的世界范围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形态上说,世界近代史就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开始走向衰亡的历史;从时间上讲,世界近代史指的是上起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止1918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共近280年的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是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残余的斗争;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2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特点:①领导者往往是资产阶级与共同利益者的联盟。如英国的新贵族,法国的自由派贵族,美国的种植园奴隶主等。②革命的对象是直接针对封建压迫或民族压迫,其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③革命的参加者除资产阶级外,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农民为主力。④革命进程都有曲折性特点。如英国出现王朝复辟,法国革命政权多次交替。(2)原因:①是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新的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②反动势力的反扑,导致革命斗争十分激烈,进程曲折;法国封建势力还与外国封建势力勾结。③英法革命中,革命阵营还发生过分裂,这是由于资产阶级违背人民利益造成的。3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深入农村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特点。英国农村很早就与市场有联系。早在13、14世纪英国就已经向欧洲大陆供应大量的羊毛。呢绒业作为英国的民族工业早在十六世纪就在英国广大农村发展起来。一些大商人购进大量的羊毛,分配给以毛纺织为副业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进行加工,形成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场的形式。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普遍地采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形式。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英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在十七世纪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①贵族阶级{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封建大贵族(即旧贵族)依靠传统的封建地租过活,由於经常入不敷出,债务越来越多,不断出卖领地。旧贵族人数不多,是革命的对象。从旧贵族阶级中分裂出来的新阶层,就是所谓的新贵族。新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在经济上不是封建的,而是资本主义的。但是在法律上,他们的土地所有权继续受到国王的限制。因此,他们要求废除骑士领有制,使土地真正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同时,他们也要求实行工商业自由,以便自已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点,恰恰是此后资产阶级有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基础。②资产阶级: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由不同的阶层组成。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组织者,他们遇到的封建障碍比较大,革命要求也比较强烈,他们人数较多,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左翼。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经济上的一致,促使二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联合.③农民阶级:革命前,英国农民的主体仍然是以公簿持有农为主的佃农,他们负担着沉重的封建义务,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份地真正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④城市平民:当时,英国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清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英国以往也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十六世纪上半期,都铎王朝(Houseoftudor)的享利八世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宗教改革,经过改革以后的英国国教教会,简称为国教教会。Anglican(意为英格兰的),即安立甘教。但其教义、组织及仪式都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与原来的天主教会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仍然保留了主教制以及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所不同的只在於它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了英国国王的手里。此后英国国教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正因为如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矛头就必然首先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支柱—英国国教教会。为了反对英国国教,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用了欧洲大陆上的加尔文教作为斗争的武器。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教会的天主教残余,按照加尔文教的方式,建立一个廉洁、民主的教会组织,因而被称为“清教”他们的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4分析“圈地运动”的性质和影响,新贵族的性质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者直接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进行了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怎样认识长老会派在内战时期的性质在内战期间和战争胜利之后,长期国会在长老派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造旧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整个国家的体现,是革命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它把封建的生产资产料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把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改造成资产阶级新贵族专政的国家.[本帖最后由秋水仙素于2008-3-707:17编辑]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UID364736帖子8111精华33积分336455阅读权限80来自葫芦岛市第五高中在线时间673小时注册时间2007-2-27最后登录2008-10-24查看详细资料引用报告回复TOP秋水仙素钻石战士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2#中小发表于2007-12-2314:00只看该作者6评价克次威尔和独立派对克伦威尔的评价:①指挥议会军打败王军,结束内战。②克伦威尔掌握了共和国的大权后,对内:在政治上以武力维持统治,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征服爱尔兰、兼并苏格兰,公布《航海条例》和进行第一次英荷战争,尽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益。因此,总的来说,上台后的克伦威尔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作用。③当上“护国公”,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了军事独裁者。共和国的建立是革命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在英国历史上存在4年(1649—1653年)的共和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名义上,一院制国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会每年选出的国务会议掌握行政权,实际上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控制了政权.因此,独立派的共和国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这一专政的施政方针基本上有三个方面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②镇压群众运动;③打击王党复辟势力.在对外政策上,独立派积极推行海外扩张政策..7怎样理解实际上克伦威尔的英吉利王国是由爱尔兰覆灭的英国许多军官及伦敦大商人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地主,他们时时刻刻受到爱尔兰起义的威胁,为了确保他们在爱尔兰的权益,镇压人民群众,因而为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参加远征爱尔兰的士兵,受到分配土地的腐蚀,从而丧失了以往的革命精神;克伦威尔本人也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主,远征爱尔兰的胜利,助长了他当独裁者的野心。1653年,克伦威尔便在军官们及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用武力解敞国会,成立了本质上属于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自己就任护国主,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把全国几乎变成了一座大军营。8评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它比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大得多。马克思曾把英国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看作是“欧洲范围”的革命,指出:“…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21页),从而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9如何评价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开明君主制在18世纪便出现了几位直接同启蒙思想家交往,参考某些启蒙理论,并打出“开明”旗号推行改革的君主。“开明君主制”的概念便是这样产生的。开明君主制的出现,证明了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改造作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不一定必须通过一场革命。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也是一种过渡的途径。开明君主们推行的改革,便是这种过渡道路的体现。尽管在18世纪还没有出现通过改革道路完成过渡的国家,但是作为这一道路的最初尝试或起点,则是无可置疑的。10分析德意志农奴制第二次倒退十六世纪的经济衰落和德国农民战争被镇压之后,德意志日渐瓦解的农奴制度,又重新加强起来.三十年战争之后,伴随着封建割据的加深,农奴制度得到广泛的发展.农奴制复活最严重的地区是德意志北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北部,(即易北河以东地区).劳役制成为占统治帝位的的剥削形式.一些地区,地主重新获得了领地裁判权,随意剥夺农民的财产和人身自由,恩格斯把十六世纪以来农奴制在德意志的普遍恢复,称作是农奴制的再版.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UID364736帖子8111精华33积分336455阅读权限80来自葫芦岛市第五高中在线时间673小时注册时间2007-2-27最后登录2008-10-24查看详细资料引用报告回复TOP秋水仙素钻石战士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3#中小发表于2007-12-2314:00只看该作者11怎样认识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主要矛盾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典型封建专制国家。它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的程度,也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但是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了对企业的盘剥。全国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当时,法国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冶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酒类、服饰、家具等行销欧洲各地。阿尔萨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织品,里昂的丝绸,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当作奢侈品高价出售。在重工业方面,昂赞公司开发北部煤矿,雇用了数千名矿工。东部的勒克佐公司,拥有巨大炼铁炉。但是在工业中,小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还很普遍。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高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只占有全国1/3左右的土地。他们被沉重的地租和其他封建贡赋压的喘不过气来,即使丰收年景,也很难维持一家温饱。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工场主、律师等。他们有钱,有才能,有文化,有政治要求,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18世纪,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爆发。12论述“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在十七世纪唯理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曾发挥过极大的革命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启蒙原意是光明,就是使人开化,从无知到有知.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就是把人们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来缚下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中世经的愚昧迷信,用理性来衡量一切.启蒙思想家从人的眼光出发,以天赋人权为旗帜,以自然法,契约沦为理论武器,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制度,教会和宗教狂热进攻,因此,所谓的启蒙运动,就是用科学反对迷信,用思考代替天启,用理性反对愚昧无知,用人权代替神权.它的目的就是要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
本文标题:2008年高考历史之世界近代史简答题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5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