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08年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讲座
2008年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讲座禄劝民族中学保永生赵枝刚一、对古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认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考查能力层级为E(第五)层级。二、回顾6年来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1、(2002年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2、(2003年,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释:安禅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望。古人平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2004年全国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觳皱指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词进行分析。对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4、(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5、(200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2007年全国卷)(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指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6年来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规律第一、2002年唐诗、2003年唐诗、2004年宋词、2005年宋诗、2006年宋词、2007年唐诗。可以看出,高考诗歌鉴赏材料主要取自于唐宋诗词,因故,复习重点应抓住唐宋诗词,然后再兼顾曲词和其它朝代的诗歌。第二、高考诗歌鉴赏诗歌始终是以名家名篇为主,因为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流方向,并且把那个时代的文学推向高峰。2002年的李白(浪漫主义颠峰),2003年的王维(山水田园派的代表),2004年宋祁的《木兰花》(《人间词话·晚清学者王国维》评“著一‘闹’字境界全出”被称为“红杏尚书”),2005和2006年的两位诗人虽不太有名,但是两首诗的艺术性都很高,2007年王维(山水田园派的杰大成者)。因此,在注重名家名篇的同时,应注意艺术性较高但又不是太有名诗人的诗作。第三、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始终围绕《考试大纲》来命题。2002年虽然考查的是文化素养和底蕴,但也属考查语言类型,2003年考查语言、写作技巧,2004年考查写作技巧和语言,2005年考查写作技巧,2006年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07年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因而,在复习诗歌鉴赏这一考点时,应紧扣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命题复习.............................。四、复习对策第一、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积累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底蕴。如:柳,多表现离愁别绪或柔情、视为故乡的象征、常作谴愁的凭借;梅,表达孤高、不流俗、不屈不挠的品格;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表坚贞高洁品格;莲,表爱情、表保持清高的人生品节;梧桐、芭蕉,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芳草,离别情怀、怀人思远、生生不息的希望;黄叶,凄惨之景,怀乡思远,念家思亲;绿叶,充满活力,象征希望;竹,正直、气节、积极向上;红叶,以物传情、以诗传情;青松,坚挺傲岸、旺盛坚强、傲霜斗雪;花开、花落,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和美好,表现失意、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或惜春之情;扬花,象征离散之情;红豆,借指爱情或朋友情谊;子规、杜鹃,表现悲凄、凄恻之情,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蝉,象征品行高洁,营造离愁别绪的气氛;燕子,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惜盛今衰之悲情,表现幽诉离别之苦,状写漂泊流浪羁旅之苦。古曲《关山月》、《梅花落》、表现思乡念远之情。第二、识记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在此主要讲述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1、抒情。(1)、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把自己要抒发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这种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借助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诗人借以载情之物。(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描摹自然景物或场景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借景或借物抒情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3)、直接抒情。亦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用直抒胸臆的手法。2、衬托(也叫烘托)。从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以人衬人,也可以以物衬物。例如:《陌上桑》用“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衬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上之月,分别衬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3、虚实结合。写眼前之景为实,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梦境,理想之景,古代之人文,都属虚实结合的写法。多用于怀古伤今,思乡念远之类的诗歌。4、反衬。为了突出事物的特色,用另外一些相反的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此种写法叫做反衬。常见的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5、白描。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运用了白描手法。6、运用典故。诗歌中援引史实,以此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而又自然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象征,借古讽今,动静、远近、高低结合,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等。第三、立足课本,记住教材中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细化则运用了比喻、对比、映衬、夸张等手法)。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上之月,分别衬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借秋江之月,月下之江的景色,抒写左迁的愤懑之情和对琵琶女的同情。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秋天山中景物的独特之美,抒发自得其乐留居山中之情。杜甫的《登高》则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潦倒之悲情融于苍凉萧条之景中,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属相》则借景抒情,借助植物的孤寂,反衬出环境的凄凉,表现祠堂冷落气氛,引出无限感慨之情。刘禹锡的《石头城》则运用以景衬情的写法,诗句句句写景,句句融情,以萧条之景衬托对故国衰亡的感慨。李商隐的《锦瑟》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运用典故,借助历史事实,含蓄而又自然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陆游的《书愤》则运用虚实结合和用典故的写法,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结合、和比喻的手法,实写眼前之景,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进而突出现实之愁,运用比喻则是化抽象感情为形象。柳永的《雨霖霖》运用容情于景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抒写与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运用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和烘托映衬、借虚抒实的手法,表现词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抒写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李清照的《声声慢》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叠字,使全词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声调和谐悦耳......,内容层层深入......,刻画孀居女人寻求寄托而大失所望的无奈悲情。姜夔的《扬州慢》运用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和拟人的写法把握好课本中这些写作技巧,适当加以迁移,多看多思,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能够提高。五、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练习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题目。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活渐相亲。注:贾岛有“苦寒诗人”和“郊寒岛”之称(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分析。(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贾岛《雪晴晚望》一诗,回答(1)—(3)题。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1)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试概括它的作用。(2)“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的含义是:。(3)有诗评家说诗的末句“闻打暮天钟”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你认为妙在何处?请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诗后问题。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从“以动写静”的角度,分析诗歌是怎样把读者带进“寂静”的世界,同时又勾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请概括这首吊古伤今所写的主要内容。(2)、这首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是什么?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安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竟连、颈联描写了环境、物态和人情,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境:物态:人情:作用:(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杜甫《江汉》一诗,完成(1)—(3)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犹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诗中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解释《江汉》一诗中首联和颔联的意思。(3)诗人在尾联中化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怀?7、试回答杜甫《月夜》一诗中的(1)—(3)题。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试解释颈联所写的意思(2)首联“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句,妻子尚有儿女相伴,为什么诗人说她是“独看”呢?(3)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甲乙两诗从内容上讲都是诗,两首诗都通过精练的字来宣染特定的环境气氛。甲诗通过“暗”字、“惊”字写出了的环境气氛,乙诗则
本文标题:2008年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5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