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发病第一节发病原理第二节发病类型第七章发病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目的要求]发病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发病原理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升幅,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发病发病类型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知识结构]第七章发病(一)重点发病的原理。(二)难点伏而后发、合并、并病。[重点、难点]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概说发病——是指疾病发生的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发病学的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发病机理:《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的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气分阴阳,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用,又有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正气的充盛取决于1、精、血、津液等生命(精华)物质的充沛以及呼吸机能的完好;2、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3、脏腑形骸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气分阴阳:阴气——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阳气——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正气正气的防御作用:1、抵御外邪的入侵2、驱邪外出3、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充盛,邪正斗争剧烈,多为实证正气虚衰,不能敌邪,多为重证、危证正气不足,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正虚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有关;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归纳图正虚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有关正气强弱与发病的证候性质有关不易得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作用抗御外邪、驱除病邪抗御外邪正气与发病正气强盛消除病邪无力抗邪正气虚弱容易得病无力驱邪(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其侵害作用:、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邪气的毒力、致病力特强,正气虽盛,也难以抵御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外感六淫发病始起多有卫表证候。七情内伤多直接伤及内脏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等等。3、影响病情和病位感邪轻者病情轻,感邪重者病情重。受邪浅者成表证,受邪深者成里证,表里同受成两感。风邪轻扬多在肺,湿易阻气多伤脾,疠气发病急骤易入里。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5、邪气所中的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不同的邪气,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感邪性质与发病性质有关感邪强弱与发病轻重有关邪中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发病起着主导作用损伤性质邪气侵犯使人得病扰乱生理功能邪气与发病——邪气侵犯——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归纳图发病学中与病因学中的内因、外因区别示意图发病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其他病因内因七情病因(分类)外因六淫内因正气外因邪气(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正盛邪实,多成实证;正虚邪衰,多成虚证;正虚邪盛,多虚实夹杂。感受阳邪,易形成实热证;感受阴邪,易形成实寒证;感邪轻或正气强,病位多表浅,病变多轻;感邪重或正气弱,病位常较深,病变多重。正胜邪不发病邪胜正发病病因(邪气)机体(正气)邪正相搏正能胜邪邪胜正负御邪于外消除邪气不发病正气无力抗邪、驱邪邪气损伤正气形质损伤功能失常发病邪正斗争与发病关系示意图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与发病:A、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B、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C、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性中毒等。D、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2、体质与发病:A、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易感邪发病B、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感热邪。C、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若体质相同,虽感受不同的病邪,也可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类型。小儿发病趋向,有四个特点,A、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因小儿肺气娇弱,腠理疏松,皮肤薄嫩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故易感外邪。B、脾常不足,易患食积。其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又乳食不知自节,故易于内伤饮食。C、肝常有余,易热化生风。小儿禀生发之气旺盛,故患病易于犯肝,而致阳亢化热生风动血。D、肾多亏虚,易碍发育。若胎禀不足,或后天失养,加之脾常不足,不能滋养肾精,则肾中精气失于充养而易发生“五迟”“五软”“解颅”“鸡胸”“龟背”诸疾。年高之人,随着年龄的递增,生机日趋衰退,脏气已亏,精、气、血、津液不足,形神皆弱,故其抗病祛邪力、适应调节外环境的能力、康复力均已下降,易感外邪而发病,其病证易形成虚实夹杂证,或虚证,并多迁延难愈而形成慢性疾病。如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女性以血为本,具有经、带、胎、产,哺乳、绝经期等的自然过程,而这些自然的生理变化,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在整个月经期中:A、经前期为阴盛阳生之时,冲任气血充盈而泄,易病肝气郁滞,甚或上逆,情志常失于疏畅,此时较易诱发某些身心疾患。行经期则为胞脉充盛,由满而溢,乃将蓄积无用的废血排出,“天癸”,乃冲任气血也随之趋消趋减,生理变动较剧,机体御邪能力及自调能力降低,此时不但易感外邪,还易产生情绪波动,经后期则“血海空虚”,精气未复,此时身体比较虚弱,若患病则易发生虚证。B、妊娠期对发病也有影响,诚如·清沈尧封所言:“妊娠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二曰气滞,腹中增一障碍,则升降之气必滞,三曰痰饮,人身脏腑接壤,腹中遽(ju.突然)增一物,脏腑之机括为之不灵,津液聚为痰饮”.(《沈氏女客辑要笺正》jian)这段话大致概括了妊娠期的易罹倾向及发病机制。C、产后初期,由于分娩时大量耗血,竭津伤]气,津、血、气骤虚,阳易浮动,表气不固,故易感受外邪,或津不濡肠而成便秘。汉·张机《金匮要略》云:“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痉病;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又因产后复原过程中,瘀血易停滞于胞宫,故产后病的特点是血虚、血瘀。D、绝经前后,妇女肾气渐衰,冲任亏损,天癸将竭,五脏不足,正气之自调能力下降,则阴阳极易失衡而变生诸疾。常见心肾不交、阴阳不和、心脾两虚、肝郁血瘀、肝郁痰阻等症。男子生理以精气为本,易患肾精肾气亏虚之疾。其因有三:一为自然消耗;二为房事劳伤;三为形质劳伤。男子在社会中一般担负着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及复杂的脑力劳动,久则均易损及肾精,又因男为阳刚之体,脏腑功能较旺,易致阳亢之证,而阳亢的结果,最终仍是肾阴肾经耗损。青壮年之人“筋骨劲强”“肌肉满壮”“身体盛壮”(《素问·上古天真论》语),其正气旺盛,体质稳定,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既对内环境的自调能力较强,故一般不易罹病。即使患病,也多半表现为实证,较易治愈。3、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l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l第二节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发病类型发病类型发病类型归纳图“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发病时间上的差异)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②疫疠致病③情志遽变④毒物中毒、外伤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②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②伏暑、伏气温病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②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六、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张介宾指出:“复者,病复作。”引起复发的机理:复发邪未尽除正虚未复诱发因素复发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胆结石休止与复发交替(宿根)如哮喘疾病少愈及复发多见较重的外热病的恢复期如湿温基本条件基本类型(一)复发的基本特点:1、临床表现类似初病,即应是原有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主要病理特征的重视,但又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后遗症: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3、大都与一定的诱因有关它作用于旧疾之宿根,(由于正邪相搏,邪正相当,余邪存于体内)。劳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扶正宜平补勿助邪祛协宜缓攻勿伤正重感致复食复药复情志致复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室而致复发者复发的诱因复发病后重新感受邪而致疾病复发(疾病将愈未愈之际)病后滥施补剂或应用药物失当、导致邪留不去,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药复。另外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发病的类型有哪些?怎样理解中医发病学中的正邪斗争?
本文标题:发病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8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