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审视与回归记叙文文体概念确立的意义和原则
审视与回归:记叙文文体概念确立的意义和原则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贾龙弟QQ:372075005邮箱:13575322006@163.com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叙文的称呼是怎么来的?记叙文是一种文体吗?小说和散文是记叙文吗?为什么记叙文只是在语文课堂上,在语文教师的口中叫来叫去,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了记叙文的声音?记叙文教什么?一、叶圣陶先生对记叙文概念的界定“最基本的分类法把文章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不说话的文章;一种是作者自己说话的文章。前者普遍叫做记叙文,后者普遍叫做论说文。”--------叶圣陶《国文八百课·文章的分类》客观的事物呈现在作者的面前,作者把主观的心情照射上去,然后写述出来。这虽不是发表什么意见却也和呆板地照抄不同。正惟如此,所以两个作者记叙同一的题材,写成的文章总是彼此互异的。(《事物与心情》)什么是“记述”和“叙述”呢?我们对于外界事物有两种看法,一是从它的光景着眼,一是从它的变化着眼。对于某种事物,说述它的形状怎样,光景怎样,是记述;说述它的变迁怎样,经过情形怎样,是叙述。前者是空间的,静的,后者是时间的,动的。用比喻来说,记述文是寻常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寻常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叙述其实是许多记述的连续。为什么还要“记述”和“叙述”?自己看到了一个人或物,想要把整个人或物说给别人听,让别人也知道这个人或物,那就需要“记述”。自己知道了一个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想要告诉别人,让别人也知道这个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那就需要“叙述”。从“记”和“叙”、“说”和“论”即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的角度分成四类:一、记述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二、叙述文——叙事物的变化经过。三、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四、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叶圣陶先生关于“记叙文”的定义但在实际的文章中,记述和叙述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纯粹记述或纯粹叙述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叶圣陶说:“有些人为简便计,不分记述、叙述,就概括地叫做记叙文。”叶圣陶先生对记叙文概念确认的启发:叶圣陶先生在这里之所以把它称之为记叙文,其原因是“记述”和“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基于实际表达需要的。正因为在实际的文章中,纯粹记述或纯粹叙述的文章并不多见,所以,记叙文的概念并不是一种实际就可以使用的成熟文体,是属于“类”的概念,是一种练习性文体。记叙文其实包括了很多具体文体,既有实用的文章,还有文学作品。从《国文八百课》的例文《美猴王》(小说)、《小雨点》(童话)、《王熙凤》(小说)中可见。二、对记叙文概念的误解及其对教学的影响㈠记叙文成为可以实际使用的文体,削弱了具体文体的教学㈡练习性文体沦为纯技巧训练,割裂了它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教参中是这么叙述的: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记叙文的目的在把事物是形状或变化写出来传给大家看,叫大家看了文章,犹如亲身经历到的一样。……把那事物的形状或变化的所有情形报告明白就好了。”我们要讲究一切写作的手段,就只在达到写作的目的。㈡练习性文体沦为纯技巧训练,割裂了它与生活的联系三、记叙文概念的重新审视: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把文章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作品”,由来已久。1902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的《词章》一科规定,第一年学作“记叙文”,第二年学作“说理文”,第三年学作“奏章传记诸体文”,第四年学作“词赋诗歌诸体文”。这大概是现代语文教育和现代文章体裁分类的发端。对记叙文概念的认识:“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一种具体的文章体裁,不能‘实际使用’”;“这三类文体,只不过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充其量只能叫做‘教学文体’”,并建议改称为“记叙类文体”、“说明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甘其勋《“实用文体”献疑》,原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这种观点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语文教材编写的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的肯定,他在给作者的信中说:记叙、说明、议论,是三种主要表达方式,只是为了教学之便才称之为“文体”。实用文体,我想应指通讯、报道、合同、协议书、说明书之类。这类文体之为用,其特点是“实’’,文学作品之为用,其特点是“虚”(在精神陶冶方面)。我们重新审视记叙文的概念,确立记叙文概念的真正含义:记叙文的确定是以“表达方式”为标准的,“记叙”是它的特质,凡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都可以称之为“记叙文”,所以,更恰当的可称之为记叙性文章。记叙文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人为地划分出来的,是一种教学文体,并不是一种实用文体,可以实际使用的。虽然是练习性文体,但是记叙文的确定是以“表达方式”为标准的,表达方式是属于语体特点,所谓语体,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特点。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记叙文的交际作用。记叙文中有很多具体的文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叙事性散文、随笔,游记,传记、回忆录,家史、村史、厂史等,日记、以叙事为主的书信、小说等都是可以实际使用的文体。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基础写作学》: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凡‘记叙’性的文章皆属此类,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的‘记叙文’,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其特点及写作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只是由于它‘文学性’不足,一般较难跨入文学文体中‘散文’的殿堂。回顾前面的问题:记叙文的称呼是怎么来的?记叙文是一种文体吗?小说和散文是记叙文吗?为什么记叙文只是在语文课堂上,在语文教师的口中叫来叫去,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了记叙文的声音?记叙文教什么?避免记叙文作为“教学文体”容易产生的弊端:凸显具体文体:从“记叙文”走向“记叙性文章”的教学。凸显“记叙”语体:从“文体”(记叙文)走向“语体”(记叙)的教学。记叙和记叙文我们平时所说的表达方式,其实完整地说是“语言表达方式”,即“语言体裁”,也就是文章语体。语言体裁和文章体裁是有联系却不能等同。“记叙”和“记叙文”不能等同,因为语言体裁是体现一定交际目的的语言表达形式。文章学家张寿康先生明确指出: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语言这种社会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体裁。反过来说,这样的语言体裁是由语言的交际目的决定的。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记述人物空间移动情况,这就产生了“记述”的语言体裁;要叙述人物的时间延续情况,这就产生了“叙述”的语言体裁。这些都是由语言的交际目的决定的。根据语言交际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四、记叙文概念的回归:基于交际的记叙性文章教学立足于“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在语体的视域中审视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这是记叙文概念的回归,也是让记叙文教学走向正途的选择。㈠基于交际意图的记叙性文章的阅读教学①把记叙性文章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成文作品加以研究。(还原交际情境)②不必拘泥于“体”的规定性,而只需侧重具体文体的教学即可。(依照文体功能)㈡基于交际意图的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教学中语参2012年第8期《让文学之花在写实土壤上绽放得更为娇艳——“两栖性”文体教学初探》“两栖性”文章的文体特点: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科学小品等,虽是写实作品,分别属于传记、新闻、说明文等实用类文体,但其记事、写人、赋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艺术描写,还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表现,因此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课标组)介于写实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具有两栖性特点,或可称之为“交融语体文”。从语体的角度来看都是“两栖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作家的写作意图和言语形式之间是如何良性互动的,从而来培养学生对“交融语体”文的体式感。首先,写实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关于罗布泊,作者可以选择来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唯独选择这些事物来写呢?作者为什么既要描写过去罗布泊的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又要写现在荒漠景象呢?显然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通过今昔对比,把人类破坏环境而引发的悲剧触目惊心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强烈的呼声警示世人,从而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其次,写实手法是运用自觉的。怎么才能让世人警醒?用事实。作者自觉想到了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其场景触目惊心。最后,写实言语是表达贴切的。所谓贴切,是指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言语形式的差异往往也就是言语内容的差异,即便言语形式的差异极为微细也不例外,而有的极为细微的形式差异却表征这言语内容的重大区别。”以上面这个句子而言,作者我们把“130多座”、“400多处”、“1万多立方米”这些数字为什么都带个“多”呢?为什么不说“不到140座”、“400处左右”、“1万立方米左右”呢?显然,除了尊重事实之外,有作者强烈的情感意图在里面,这些数字不再冰冷,而是带着作者的体温的。以实写情,实中含情,写实性和文学性浑然一体不可分割。首先,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必须注重形象的描绘,让读者重温历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让读者满怀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最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不不能不无动于衷,不能不“奋袖出臂”,为拯救逝去的美丽而有所行动。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㈡基于交际意图的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教学张承明先生在《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说:“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从学习写作的第一天起,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一人。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勿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样一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失去了其交际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四种类型文章本位摹写本位认知本位交际本位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还是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第三天,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写作教学有什么启示?“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同样都要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食物代表了对一个人的心意。”——《大长今》做饭的人——作者吃饭的人——读者食物——作品美好的愿望(作者写出好的作品让读者爱看;读者带着美好的心情去阅读作品)对一个人(读者)的心意(读者意识)好的记叙文的标准:能使别人看
本文标题:审视与回归记叙文文体概念确立的意义和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