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 2009年中南财经考研专业课真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806经济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0.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2.外生变量答: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中都存在许多变量,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统称为内生变量,而作为给定条件存在的变量则称为外生变量。意指不受自变量影响,而受外部条件支配的变量。3.机会成本答:一般来说,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4.收入效应答:收入效用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对你来说,你的名义货币收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价格下降后,你的实际购买力增加了,你就可以买到更多该商品。这种实际货币收入的提高,会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5.基尼系数答: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洛伦兹系数。如果A为0,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0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6.价格歧视答: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收取不同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二、简答题1.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P49)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近似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越大,反之,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第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第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第四,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说来,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上述是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时,还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作用。2.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答:(1)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再能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2)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三个条件。产品的均衡就爱个可以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价格相等。(3)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相等。(4)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和边际转换率相等。3.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P636)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在短期,当通货膨胀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作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发现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不断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4.举例说明郝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内涵。(P638)答:郝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和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的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5.简述“挤出效应”及其决定因素。答:(1)挤出效应是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其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时间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出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1之间。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三、计算题1.解:(1)根据y=c+s,得到s=y-c=y-(50+0.8c)=-50+0.2y,根据均衡条件i=s,可得100-5r=-50+0.2y,解得(1)的IS曲线y=750-25r,同理可得(2)的IS曲线为y=750-50r(3)的IS曲线为y=600-40r。(2)比较(1)(2),我们可以发现(2)的投资函数中的投资对利率更敏感,表现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变大,即IS曲线更陡峭一些。(3)比较(2)(3),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从0.8变为0.75)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变小了,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2.解:(1)由题意可得:TC=2q,TR=pq=(10-q)q,所以利润,MR=10-2q,根据厂商均衡法则,实现最优产量时有MR=MC,即10-2q=2,得q=4.由此得利润(生产者剩余)=16,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16+8=24.因为此时达到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所以无谓损失为0.(2)当政府对每单位征税0.4元时,此时商品价格变为6.4元,由p=10-q得q=3.6.由此得利润,消费者剩余,政府收入=3.6*0.4=1.44,社会总剩余=15.84+6.46=22.3,无谓损失=24-22.3=1.7.(3)从(1)(2)可以看出,征税使社会总剩余减少了,即社会福利减少了。所以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由可能使社会效率降低,特别是在市场已达到均衡的情况下。四、论述题1、论述现实经济中“外部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P378)答:(1)外部影响的含义外部影响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和社会不利的。具体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2)外部影响与资源配置失当外部性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任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不见的手”在外部影响面前失去了作用。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性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小,即污染者只对少数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则此时污染者和这些少数受害者就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大,即污染的受害者众多,则此时污染者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②很难避免“免费搭便车”的现象。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3)有关外部性影响的对策①使用税收与津贴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生产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②使用合并企业的方法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如果生产r商品的厂商对生产x商品的厂商
本文标题:2009年中南财经考研专业课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9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