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姓名:王胜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刘松来20090501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作者:王胜奇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周兴福简论陶渊明经济处境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5)晋代诗人陶渊明向往自然、归隐田园,接触农村实际,为他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然而他的诗歌创作不能不受到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他经历了丰衣足食到穷困潦倒的遭遇,他的诗歌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从中看出晋代经济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位论文徐瑞祥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2006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歌一派。他质性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生之道的认识。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虽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彼此之间也无影响,但他们的田园诗歌却有着相通之处。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试从两位田园诗人的“回归田园之路”、“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创作语言”三方面探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的相通之处,并试从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意境营造”、“独特的自然观”和“蕴含在田园诗中的精神追求”三个层面上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相异之处。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的创作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借以为东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作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文共分引言、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结语五个部分。引言简要介绍了两位田园诗人的生平及前人对两位诗人及其田园诗歌的研究,交代了本论文在比较其诗作时的切入点,以及论文的写作目的。第一章“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田园诗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状况。西方的田园诗可追溯到古西腊罗马时代,并以描写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中国的田园诗也可以追溯到时《诗经》中的个别诗篇。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对田园诗发展的贡献。第二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通之处”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相似的回归田园之路,两位诗人都在对现实失望、对理想幻灭之后,才走上了回归田园的道路,开始了以回归自然为主体的诗歌创作。第二部分比较了两位诗人田园诗中的三类共同题材:赞叹美丽的大自然、歌颂静谧的田园生活、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第三部分阐述两位田园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共同之处:语言清新简练平淡,是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第三章“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相异之处”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营造田园诗歌意境方面呈现出的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二人所传承的东西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华兹华斯在其田园诗中重在个人对大自然的沉思,从而表现出西方“天人相分”的文化传统;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注重物我两忘,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精神。第二部分探讨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在其田园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自然观:华兹华斯把“童年”作为重返自然的中介;陶渊明则通过躬耕实践深化了他对自然的认识。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两位诗人在田园诗中所表现出的相异的精神追求:华兹华斯的田园诗赞美自然的神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拯救人类的心灵;陶渊明则通过歌颂田园生活来寻求精神自由和完善自我人格。结语部分在总结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异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当今诗歌创作仍然要借助朴素的语言风格来高扬“回归自然”的主题。无论是西方文化陶冶出华兹华斯,还是东方文化蕴育出的陶渊明,都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他们欣赏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安慰,净化受污染的心灵。在当今自然被日益破坏、工业社会对人性严重异化的形势下,两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3.期刊论文赵沛霖.ZHAOPei-lin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2)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4.学位论文桂耀华粉面与素描——陶渊明新论2007无论是通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还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理想世界,陶渊明有时的确以非同凡响的干净笔法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超然洒脱的生命境界,展现了一种宁静自然而又令人神往的生活形态。本文由此对陶渊明一些重要人生阶段的诗文进行解读与分析,指出他的诗学以及由此折射出的诗化人生,像一棵生命力极强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与气候中将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同时,本文还将着重通过对陶渊明另一些重要文本的具体解读与阐释,指出陶渊明作为一个平凡朴实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曾面临了诸多的困难与挫折,他生前活得也是如此矛盾而痛苦、卑微而孤独、失落而悲观。陶渊明所表现出的整体人生境界并非十分高远,思想并非十分净化。他所表现出的苦闷、彷徨、矛盾、幻灭、孤独、悲观正是其个体所具有的局限。毕竟陶渊明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是质朴与自然,而不是涂抹脂粉的华丽。虽然陶渊明并不克服自我尊严、信念与良知去捞取外在声名的显赫,去追求个体现实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也是难以达到的,但在道德和价值的认识层面与实践方面,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解者与实践者。他生前既受到个人自然欲求的束缚,又遭到家庭生活长久的多重拖累。这样,他既无法到达自己的既定目标,又无法找到解决他困惑与苦恼的钥匙。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指出由最初的湮没无闻,到后来的描摹涂掩,陶渊明被抹上了越来越多的脂粉,从而在整体上指出其高远与卑俗、豪情与悲情、缠绵与哀怨等真实的一面。第二章:通过对陶渊明重要人生时期的价值取舍、生命态度等方面的论述,指出作为一个现实的牢笼者,陶渊明在理想的阵地上既坚守过,也退却过。第三章:再现陶渊明的回归之路。指出仕途曾予陶渊明以枷锁,回归也给予其自由与超脱,但作为隐者的陶渊明依然痛苦而孤独。第四章:显示陶渊明崇高与超越的一面。人类也正如陶渊明一样,总是不断向往与追求理想,从而走向了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第五章:死亡对陶渊明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滋味。面临死亡,陶渊明并非没有旷达、超脱,但他骨子里依然夹杂着始终无法挥去的无奈与悲愤。5.期刊论文郭洛伊.张新硕试论阮籍和陶渊明诗歌的玄学精神-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2)阮籍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前后相映生辉的两位大诗人,在他们所创造的风格各异的诗歌中体现出他们与玄学的内在联系.阮籍是一位崇任自然的玄学家,陶渊明深受玄学独化论的影响;玄学性情说使文学进入了一个抒情化、个性化的时代,阮、陶在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性情说的追求和发挥;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阮、陶诗歌创作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阮诗耻于言酒,陶诗津津乐道;阮陶代表了玄学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消极悲观到陶然自得.6.期刊论文莫纯玉.MOChun-yu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百色学院学报2006,19(5)陶渊明的诗歌淡而有味,淡中见奇,于平淡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意趣,具有独特的魅力.陶渊明诗作的虚静主要体现为诗人物质追求的虚静、精神追求的虚静及审美追求的虚静等三个方面.7.学位论文郭乐义魏晋玄学与阮陶诗歌创作1997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是魏晋美学的精魂.它直接而广泛地影响了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因此,把握魏晋玄学才能真正理解魏晋文学.阮籍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前后相映生辉的两位大诗人,在他们所他造的风格各异的艺术境界中体现出文学与玄学的内在联系.该文试图从玄学角度来探讨阮籍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并借这一窗口来观照魏晋玄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诗歌发展的历程,故定名为《魏晋玄学与阮陶诗歌创作》.这是一条生疏的路,坎坷多于坦夷.为探索文学研究新途径、新视角,笔者不揣掘陋,略作尝试,以期就正于方家.文章共分五个部分来论述.一、玄学变迁及其对魏晋诗歌的影响;二、阮籍及其诗歌创作;三、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四、阮陶玄学精神之异同;五、结语.从阮籍到陶渊明显示着玄学发展的历程和玄学诗发展的历程.阮籍是玄言入诗开创期的作家,陶渊明最终使玄学境界与诗歌创作水乳交融,形成全新的意境.陶诗的艺术成就是玄学影响魏晋诗歌创作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是历史之必然.8.期刊论文张学君陶渊明怀古的二元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4)关于陶渊明的怀古意识,以前学者们都只强调他那种道家式的返朴归真.但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没有像老庄一样表现出绝圣弃智的思想倾向.他对儒家典章文化的珍视态度,使他的怀古有了另一种取向.这两种怀古,我们分别称之为古朴的道家式怀古和古雅的儒家式怀古.和历史上道家与儒家的对立一样,这两种取向之间是有一定矛盾性的,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对孔子的态度上.怀古理想的二元特征对陶渊明的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朴素的五言诗和古雅四言诗相得益彰的局面.9.学位论文丁素敏宋代和陶诗研究2008本文所论及的和陶诗,是指陶渊明以后的诗人追和陶渊明的诗作而创作的诗。从中国文学史上来看,自从宋代诗人苏轼大力写作和陶诗以后,诗人和陶的风气就一直没有中断。元明清都出现过不少和陶诗人,留下了数量不菲的诗作。千百年来,诗人和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和陶这种文学活动标示着和陶诗人们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彰显了陶渊明的文化魅力。但是和陶诗研究的局面,却相对冷清。到目前为止,关于某一个朝代的和陶诗研究的论文还不曾发现。本文在搜集《全宋诗》的基础上,结合《宋诗话全编》诗评以及关于宋代和陶诗人的其它资料等,通过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归纳演绎以及考证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宋代和陶诗的创作状况,分析了宋代和陶诗的外在形式,内在旋律以及宋代和陶诗人和陶的主要原因,并对宋代和陶诗的地位和影响做了评价。这篇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宋代和陶诗概述。这部分包括和陶诗含义,宋代和陶诗概况以及宋代和陶诗范式及特点三个方面。关于和陶诗的含义,前人并没有明确界定过;此文是借鉴《中国诗学》以及袁行霈先生在《论和陶诗及其文化底蕴》一文中的一些相关话语来界定的。和陶诗不同于效陶诗、仿陶诗。效陶诗和仿陶诗注重形似,和陶诗注重神似。关于宋代和陶诗的创作概况,本文从《全宋诗》中搜捡出了49位和陶诗人,523首和陶诗。反驳了第一首和陶诗的创作者为苏轼的说法。关于陶诗范式和特点,宋代和陶诗的诗题大多是在被和诗诗题不变或稍加变动的基础上,加了“和”、“次韵”等字样。宋代和陶诗每句的字数和句数大多与被和诗的字数句数一致。在用韵方面,宋代和陶诗大多是次韵的。宋代诗人和陶模式有单人模式、双人模式和多人模式。第二章,从宋代诗人的艺术追求、仕进心态和人生境界入手分析了宋代诗人和陶的主要原因。从艺术风格上来看,陶渊明平淡高远的诗风得到了宋代和陶诗人的青睐。从仕进心态上来看,宋代和陶诗人大多有归隐的情结,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从人生境界上来看,陶渊明的旷真风范得到了宋代和陶诗人的大力赞赏。另外,苏轼的大家地位,促进了宋代和陶诗人的创作。诗人们和陶的同时,也彰显了对苏轼其
本文标题: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