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027李霞师专四课说课稿_定
《泊船瓜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船瓜洲》。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泊船瓜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家乡的,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家乡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体会对家乡的思念,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已学过很多古诗,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语言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面,“说”为线,“品”为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会学古诗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重点)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二、说教学策略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构建““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学生也用“解—知—明—品—诵”的方法来学习本诗,明确目标要求,多读细品。三、说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谈谈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然后我归纳简介诗人及写诗的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忧伤情感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学习本诗理解诗人感情做好铺垫。完成了解释题知诗人的环节后再来明诗意品诗境。(二)、明诗意,初读诗文感知诗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三)、品诗境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1、读“绿”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2、悟“绿”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1、学生写话、交流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五)背诵全诗虽说诵诗句是学习古诗的最后一环节,但读诗句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把他独特的感受读出来,把心底的声音发出来。(六)、拓展延伸: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通过上述六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瓜洲≈≈≈≈≈≈≈≈≈思乡≈≈≈思乡≈≈≈≈≈≈≈≈≈≈≈≈≈≈≈(长江)≈京口钟山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以简笔画加关键词的形式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古诗,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开国大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开国大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在继续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背诵指定段落。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四)教学难点: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但基础知识字、词等基础还是较为薄弱的,到五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会作文的基本技巧。学生能够对场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在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的《七律长征》,对于毛泽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二、说教学策略(一)、说教法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三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说学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三、说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二)、细读课文,品味理解,想象场面,体会情感“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具体是这样做的: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印象深的场景;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然后,抓重点词句分析。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民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又如,“两股
本文标题:1027李霞师专四课说课稿_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4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