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10高一新课改地理调研总结
12010年大足县普通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学调研情况总结大足县教师进修学校杨伟2010年9月12~28日,大足县教委组织县进修校学科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改进行了教学调研。本次针对高一年级,通过听课,对我县高中新课改后地理教师教学教研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时发现教学教研中的一些亮点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现总结如下。调研对象概况本次调研涉及我县6所高中地理教师21人,全部为地理专职教师,其中城南中学2人;龙岗中学1人;大足三中1人;大足二中7人(其中2人未参加培训);大足一中5人(其中3人未参加培训);大足中学5人(其中1人未参加培训)。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整体理解和认识程度相对较高、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调控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合作意识较以前有所加强,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整体理解和认识的改变迫在眉睫。新课改后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一、对课改指导思想的理解比较到位(一)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三)注重培养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二、对课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程度较以前有所提高(一)比较熟悉新课程的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具体目标落实有所体现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细化。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知识与技能目标得以主要体现(大足中学、城南中学为代表)(1)获得基础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2数据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有所改进(大足中学、大足二中为代表)(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的过程中。(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一定体现(大足中学、大足一中为代表)(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建议一、透彻理解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教学方向全面理解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搞好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基础。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如下: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建立富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的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二、具体教学建议(一)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组成,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具有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现代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上。所以,教与学的重心不再紧紧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上。(二)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推进教学改革3学习课程标准,首先要把握地理课程的整体结构,纵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在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选定的教材为蓝本,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同时还应当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顺序。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仅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材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研究教材,首先是通读,通读教材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了解教材是怎样按照人地关系的主线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安排知识内容的;二是了解教材每个模块由哪些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了解每单元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图表等。其次是细读,在细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六点: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再次是精读,精读教材要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关系;三是地理事实与原理的关系;四是课文、图像、作业三大系统的关系;五是教材正文和阅读材料的关系;六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七是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新课程强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开辟多种途径,尤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课标是实施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地理课标。地理教参是对地理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课标与教材虽然都是专家编写的,但是,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在探索之中,也要随着课改的推进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其中,包括听取教师们的合理建议,因而,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对教材,应多思考它与课改理念、与课标要求衔接得是否合理,多质疑教材的局限和不足。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地理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二)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地理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地理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素养、科学的地理观念等等。与以往的地理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地理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地理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特别重视地理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根据课程要求,地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注重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地理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具有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是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一)教师教学评价4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学校要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以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可参照下表)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试用)评价项目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学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2.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3.可操作的程度学习条件4.学习环境的创设5.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6.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度7.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度学生活动8.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9.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10.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课堂气氛11.学生的精神状态12.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教学效果13.目标达成度14.解决问题的灵活性15.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16.语言表达和板书17.教师精神面貌18.其他教学基本功学科特色19.读图、用图、绘图等技能训练20.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评价(二)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一般有学生成长记录、学习成绩检测、非正式评价等,如地理课堂表现评价、单元检测评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档案等。从操作层面上看,建议教师将学生地理课内、课外评价结果与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过程性评价的成绩使用。5①课堂学习评价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评价是地理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地理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控自己的教学状态,改进自己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地理课堂表现评价表班级学生姓名评价者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AB
本文标题:10高一新课改地理调研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5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