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精选资料】吴中区创意产业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的通知吴政发﹝2009﹞136号各镇政府、街道办(场),区各办、局、公司,各垂直管理部门,开发区、度假区管委会及所辖各部门、农业园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管委会:现将《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二○○九年十二月十日吴中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区三城”、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城区、最佳宜居城区和文化旅游城区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现就我区文化产业培育提升发展,提出如下计划:一、发展现状(一)产业概况。吴中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吴文化发祥地,有着发展文化产业厚实的基础。近年来,特别是自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区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在高位增长,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0.8%提高到2008年的2.7%。文化企业初具规模。全区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350家,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分类统计,截至目前,核心层505家(新闻服务2家、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439家、广播电视电影服务7家、文化艺术服务57家),外围层614家(网络文化服务5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09家、其他文化服务200家),相关层231家(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111家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20家),所占比重分别是37.4%、45.5%和17.1%。其中,第二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第六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第九类(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单位数分别位于每个层次的首位,这三类单位数占全区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71.7%。产业格局日趋完善。依托古吴文化优势,建设了太湖文化论坛会议中心、郭巷本色美术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长桥特色文化产业园、香山工坊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载体,全区初步形成了“一圈、四群、五种门类”的格局。“一圈”是以度假区为中心,以太湖文化论坛为龙头项目的环太湖文化产业圈,东山碧螺村茶文化园、三山岛历史文化景区、陆巷明月湾古村、渔船码头等一批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拓展训练、速度轮滑、山地自行车等品牌赛事影响日益扩大。“四群”,一是以木渎、甪直为依托的古镇旅游产业群;二是以胥口书画、香山古建等市场为依托的民间工艺产业群;三是以西山农业园、旺山生态农庄、耕岛、龙津谷、金庭明月湾、钱家坞等农家乐项目为依托的田园风情产业群;四是以穹窿山、渔洋山、灵岩山等人文景区和宝刹名寺为依托的人文传播产业群。全区印刷复制、动漫创意、影视拍摄、演艺赛事、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二)存在问题。从总体来看,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整体规模小,与我区文化资源大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称,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文化企业普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地域发展不均衡、集约化程度低;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总量不多,特别是高层次管理经营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紧缺。(三)发展前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易与新技术对接融合、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区正加快向建成高端产业城区、最佳宜居城区和文化旅游城区的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助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信息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起点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必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在困难和挑战中表现出的逆势而上的特点,为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和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为引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带动,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发展一批强势文化产业门类,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坚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推进优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打造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我区“开辟太湖时代”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5%以上,到2012年,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加强,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品牌特色日益彰显,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建立起具有吴中特色、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三)基本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文化市场开放,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三、主要举措(一)优化产业规划。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区各门类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一镇(街道)一品”或“一镇(街道)多品”主导战略,促进全区文化产业门类形成区域空间布局的错位发展、互动发展、规模发展,形成亮点。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划。统筹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二)强化创新引领。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契机,以创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大力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融合,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文化产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深度开发能力、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使创新成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三)推动集群发展。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推动文化产业的区域化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集生产配送、创业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基地和园区。(四)培育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资金扶持和对外推介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五)坚持项目带动。制订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积极承接上海以及周边区域大项目的辐射,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助于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内外资龙头文化产业项目落户吴中,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六)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源开发,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积极扶持我区已有的文化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做出精品,培育自主文化品牌;做强做优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群和创意产业园,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产品和品牌项目,提升文化产业的对外影响力、辐射力。(七)加强内扩外拓。进一步拓宽文化内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利用长三角都市圈加速形成的机遇,加强本地企业与长三角及其他地区的文化企业合作;积极利用文化产业国际转移的契机,扶持文化企业提高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的能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八)建设人才高地。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纳业界专家、学者,组成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诊断。树立“以人为本、项目为重”的理念,以特色产业人才为主导,吸纳一批急需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释放人才潜能,提高人才效益,盘活存量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资创业,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奖励力度。(九)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调动和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经营、资助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支持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担保机构和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重点文化企业向银行争取贷款。(十)促进文化消费。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为发展重点,突出吴中文化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扶持面向农村的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使之成为联络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净化文化环境,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四、发展重点根据我区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下一步,要重点打造“一圈、五带、十大集聚区”,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政府宏观调控、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具有我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圈,即打造环太湖文化产业圈。以度假区为中心,以太湖文化论坛项目为龙头,开辟以山水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主导,城市、景区和商机、人气兼备的苏州“太湖时代”。一是围绕绿色太湖,推进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景点建设。整合东、西山文化旅游资源,全力实施金庭缥缈峰文化园、东山碧螺村茶文化园等生态文化休闲项目建设;推进光福“快乐之乡”、中国工艺文化城、香雪海景区、特色产业街区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促进观光旅游、农家风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围绕文化太湖,加快开发建设渔洋山吴文化集聚区、央视新影太湖基地、久游文化发展基地、亚太宇航科技活动中心、太湖国家传统医药文化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休闲、游艇、赛马等时尚健身娱乐项目。三是围绕健康太湖,着力发展环太湖赛事经济。以渔洋山、太湖景观大道为依托,全力打造1~2个太湖体育赛事品牌,精心组织策划,加强品牌塑造,推进环太湖文化产业的发展。五带,即发展古镇古村旅游文化产业带、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带、创新创意文化产业带、人文传播文化产业带、影视娱乐文化产业带。——古镇古村旅游文化产业带。加快水乡古镇、园林古镇、太湖古村等品牌建设,深度开发古镇古村资源。以水乡古镇人文资源为载体,以山水风光、花卉果木等自然资源为延伸,拓展文化旅游功能;依托园林古镇特色,以园林旅游为主题,以收藏馆、博物馆等为支点,打造“园林古镇文化产业街”。加强陆巷、明月湾等太湖古村的保护开发,促进甪直、木渎、光福、东山、金庭等五大历史文化名镇与胥口、临湖、穹窿山等镇、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带。——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带。努力开拓书画交易、工艺雕刻、古
本文标题:【精选资料】吴中区创意产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6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