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基本目标。(454)(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①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均衡性绝对不是指学生各学科和各领域的平均发展,而是个性的和谐发展。师资均衡,资源配置均衡,个性的和谐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②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而提出的。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③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进行的层次结构。(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四)改善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2.简述新课程评价带来的变化?(455)①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②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教学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③要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评价。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456)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个性相结合②稳定加强基础教育③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④加强课程综合化⑤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与多样化⑥课程的法制化。(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础技能,基础态度。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4.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460)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服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生活化。因此,教师角色是开放的,是社区型老师。5.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461)(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尊重这6种学生(教师应尊重哪6种学生?):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④有过错的学生⑤有严重缺点的学生,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措施)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是还应该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呵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学生、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哪四种学生?):①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授如何促进学习?①这就要求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应该是宝湖和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而这里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和激励。(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师的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前反思使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6.新的教学观(462)(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①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A.让学生经历过程;B.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环境要具有含而不露,显而不僵、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的特点;C.要善于引导②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A.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轻松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绪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建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学习教学方式,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A.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B.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与吸收者。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结果角度提出的。这三种教学观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彼此间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每一种观念的精神实质,唯其如此,才能正确引导新课程的教学改革。7.新的学习观。(464)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由原来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探究发现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引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特点: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要我学变成我要学;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表现为我能学;③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的特点:A.自主性B.开放性C.过程性D.实践性E.问题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小组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活动达成目的。并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如何分组?分为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合作学习的意义:①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③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466)①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②独立性,核心特征;③独特性,重要特征;④体验性,突出特征;重视直接经验,从学生角度看,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⑤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开始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3.2001年全国教育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4.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5.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发展的内在需求。13大是突出发展,14大是首次提出优先发展,15大是明确提出优先发展。6.国外课程改革启示:①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②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③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7.赞科夫,布鲁纳和瓦·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8.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9.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即综合素质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表现为: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10.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知识的结构化;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1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些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微观领域影响较大,如人本主义教学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家的家园,多元智力理论。12.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核心理念: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①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重建
本文标题:招教新课改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7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