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
1主备人:肖春林陋室铭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试一试。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三、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7分钟。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四、自学指导三: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2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五.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六、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七、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3、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3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4、诸葛亮;杨雄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爱莲说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试一试。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淤()泥洗濯()清涟()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四.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4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时间7分钟。)五、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六、自学指导三: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1、这篇文章美在哪里?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七、拓展延伸: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明确:六1.“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2.1)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2)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4)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莲(独)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七、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莲比拟不慕免得,5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6(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8(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9(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0(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11(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八、当堂训练: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核舟记学习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基本内容。2、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二、自学指导二:朗读课文1、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6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2、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5分钟。3.自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自学指导三: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分小组讨论,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时间5分钟。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弄清课文结构。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2分钟默读第一和第六段,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请你相信的同学帮助解答。2分钟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二、自学指导二:讨论下列问题,5分钟后看谁先回答。(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三.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四、默读第二至第五段,分小组讨论,5分钟解决。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7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3.分小组讨论第二段,7分钟解决。(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2)强调有关字词:“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糁”的音、形、义及词性。(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本文标题: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7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