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18.第十八节鸡血石
第十八节鸡血石(巴林石)鸡血石因迪开石中含殷红艳丽的辰砂,宛如鸡血凝成,故名。鸡血石按产地主要有昌化鸡血石和巴林鸡血石。昌化鸡血石的发现和开采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始于元代,兴于明代(公元1368—1644),盛于清朝乾隆。解放前由于战乱一度停止开采,而新中国成立后又曾经将其作为汞矿开采,使其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1972年9月,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曾以国礼赠送鸡血石“红云图”印章一副(见图3-2—179),自此在日本和东南亚掀起了一股鸡血石热。目前昌化鸡血石的产量日渐稀少。巴林石大规模开发较晚,但其发现和利用却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用巴林石制作的人面型佩饰。收到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一个重要品种。目前,巴林石的产量、销量等均超过昌化石。鸡血石与田黄石、青田灯光冻石被誉为“印石三宝”。鸡血石为中国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在玉雕工艺中形成了“鸡血”雕独特流派,其作品以“瑰丽、精巧、高雅、多姿”著称。一、鸡血石的基本性质(一)鸡血石的物质组成1.矿物组成鸡血石主要由迪开石(质量分数常为85%~95%)、辰砂(质量分数常为5%~15%)组成,并含高岭石、珍珠陶土、硬水铝石、明矾石、黄铁矿和石英等(质量分数常为1%~5%)等其他矿物。鸡血石的“地”主要由迪开石或高岭石与迪开石的过渡矿物组成;而“血”主要由辰砂组成,其中微粒状辰砂(5%~50%)被迪开石或高岭石所包裹,辰砂呈浸染状分布。鸡血石的矿物成分与其质地有一定关系。当鸡血石由迪开石和辰砂这两种极细粒状矿物组成时,其质地细润,呈半透明状,犹如胶冻,有“冻地鸡血石”之称;当它含有较多的明矾石(HM=3.5~4)时,其透明度降低以至不透明,光泽减弱以至无光泽,硬度增大,同时脆性也增大;当它含有较多的石英(HM=7)、黄铁矿(HM=6~6.5)或次生石英岩化晶屑、玻屑凝灰岩残留物时,由于这些杂质的硬度高于迪开石的硬度,因而有碍于鸡血石的美观和不利于雕刻,工艺上称之为“砂钉”。2.化学组成辰砂的化学式为HgS。迪开石、高岭石、珍珠陶土的化学式同为Al4(Si4O10)(OH)8(二)鸡血石的结构与构造鸡血石主要呈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和纤维鳞片状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迪开石呈假六方板状或他形粒状,结晶颗粒细小(0.005~0.2mm),结构致密,为鳞片状集合体;而辰砂呈微细粒状、他形粒状或鳞片状,结晶颗粒细小(0.005~0.1mm),常聚集成斑块状、条带状等,分布于迪开石或高岭石与迪开石的过渡矿物中。2.构造鸡血石主要呈极致密块状构造,个别为变余角砾状构造。血呈细脉状、条带状、片状、团块状、斑点状和云雾状散布于地上。血按其分布形态可划分为点状、线状和团块状。所谓点状,即辰砂微粒呈星点状、浸染状或云雾状。线状是指辰砂微粒沿鸡血石的裂隙分布,当垂直裂隙面切割时,呈脉状,沿裂隙面切割则呈面状,血很薄。而团块状则是指辰砂微粒呈团块状分布于鸡血石的地中或辰砂与地融为一体,血深厚。(三)鸡血石的光学性质1.颜色鸡血石的颜色包括“地”的颜色和“血”的颜色两部分。“地”通常呈白、灰白、灰黄白、乳白、瓷白、灰、浅灰、深灰、灰黑、黑灰、青灰、红、粉红、紫红、黄、黄灰、褐黄、浅黄绿、深绿、黑褐、黄褐、棕、黑、无色以及它们的混合色。地的颜色取决于迪开石的吸收光谱中的峰位及峰高。迪开石的吸收光谱(用偏振显微吸收光谱仪测试)是由一个吸收边和三个吸收峰叠加而成,其中主吸收峰是一个宽峰,在562nm左右,处于黄绿色的波长范围内,主要吸收黄绿光,当该峰高强时,黄绿光被大量吸收,剩余的紫、红光混合成紫光,则迪开石呈紫色;而当该峰高较低时,则仅吸收少量的黄绿光,使黄、绿光混合为黄绿色。“血”常呈鲜红、朱红(大红)、暗红和淡红色。血的颜色是由辰砂的颜色、含量、粒度及分布状态所决定的。辰砂的颜色是由微量元素决定的。据陈志强等(1993)用电子探针分析发现,辰砂中的Hg、S均发生类质同象代替,其中少量Hg2+被Fe2+、Zn2+取代;而少量S2-被Se2-、Te2-取代,且随着感光元素硒(Se2-)、碲(Te2-)含量的增加,血的颜色从鲜红向朱红到暗红变化。当辰砂的质量分数小于9%或大于20%时,血色均不够鲜艳;只有其质量分数介于9%~20%之间时,血色才鲜艳。辰砂的粒度大(0.05mm),血色较暗;其粒度越细小(0.005~0.05mm),血色越纯正;辰砂颗粒分布越均匀,血色越明快。另外,辰砂上所覆盖的迪开石颜色较深、厚度较大或透明度较差,迪开石对光的吸收也较多,致使血色较暗;反之,在辰砂上仅覆盖薄薄一层无色透明的迪开石,因迪开石对光的吸收也较少,致使血色更鲜艳。换言之,辰砂的颜色越艳丽、含量适当、粒度越小、分布越均匀及迪开石的颜色浅、厚度薄、透明度好,则血色鲜艳明快、纯正无邪,即呈暖色调,工艺上称之为“艳”。2,光泽鸡血石的原石一般无光泽或呈土状光泽,个别透明度好者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其抛光面一般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个别可呈玻璃光泽;而其中的“血”(辰砂)可呈金刚光泽。3。透明度鸡血石呈不透明至近于透明,多呈不透明至微透明,个别冻地鸡血石近于透明。4。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5.折射率“地”约1.56(点测法);“血”1.81。6.多色性无。7.紫外荧光常不特征。8.吸收光谱不特征。(四)鸡血石的力学性质1.密度高岭石的密度为2.60~2.63g/cm3,迪开石的密度为2.62g/cm3,珍珠陶土2.5g/cm3辰砂的密度为8.0~8.2g/cm3。含血较少的鸡血石的密度为2.53~2.68g/cm3,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鸡血石的密度因血所占的比例大小不同而变化较大。2.硬度鸡血石系由多种不同硬度的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但以迪开石为主,因而鸡血石的硬度可用迪开石的硬度来代替。其摩氏硬度为2~3,而昌化鸡血石的摩氏硬度略高于巴林鸡血石的硬度3.韧性鸡血石具有极致密的结构,因而韧性极好,具有滑感,并具抗水解性。但韧性也有性绵(裂纹或隐裂较少)和性脆(裂纹或隐裂较多)之分。绵性鸡血石硬而不脆,多为水坑鸡血石或靠近地表的鸡血石,石性柔和,特别受刀或奏刀,雕刻时,石屑呈刨花状,具有“粘性”;而脆性鸡血石多为旱坑鸡血石或地下深处的鸡血石,石性脆裂,有时在雕琢快完工之际碎裂,雕刻时,石屑呈渣状或粉状。4.断口鸡血石多呈贝壳状至平坦状断口,断面较光滑。(五)放大检查“血”成微粒或细粒状成片或零星分布于“地”中。(六)特殊光学效应未见。二、鸡血石的分类和品种(一)分类目前国内市场中鸡血石的分类尚不完善,众说纷纭,时下较流行的分类方案有以下几个。1.按产地划分鸡血石按产地可划分为昌化鸡血石、巴林鸡血石和其他产地鸡血石三大类。(1)昌化鸡血石昌化鸡血石是产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区上溪乡邵家村。昌化位于浙江西部临安地区与安徽交界的山区,是西天日山脉的南部延伸,邵家村所处的山区,旧称十二都康山岭,产石的一段原名玉石山,现名玉岩山。昌化鸡血石血色鲜活浑厚,纯正无邪,但地稍差,因而有“南血”之称(见图3-2-172)。(2)巴林鸡血石巴林鸡血石是指产于内蒙古巴林的鸡血石。其“地”细腻滋润,透明度好,并以冻地为主,几乎没有“软地”、“刚地”、“硬地”,且不含“砂钉”,但血色淡薄娇嫩,因而有“北地”之称(见图3-2-173)。2.按“地”的性质划分鸡血石按地的成分、颜色、透明度和硬度四因素综合分为四大类:冻地鸡血石、软地鸡血石、刚地鸡血石和硬地鸡血石。(1)冻地鸡血石冻地鸡血石是指质地细润清亮、透明度好、硬度低,犹如“胶冻”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迪开石和高岭石组成,呈白、黑、黄、灰、粉红以及黄白黑的混色,强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低,Hu=2~3。主要有羊脂冻、牛角冻、黄冻、肉糕冻、芙蓉冻、藕粉冻、杨梅冻、桃花冻、玫瑰冻、五彩冻、水晶冻、鱼子冻、玛瑙冻、五彩冻、羊脑冻、蓝天冻、藕粉冻等(见图3-2-174)。(2)软地鸡血石软地鸡血石是指质地较为细腻、硬度较低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迪开石和高岭石组成,另含一定量的明矾石。呈白、灰白、浅粉、黑、黄及黄白黑的混色,蜡状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硬度HM=3~4。主要有白玉地、黄玉地、黑地、花地、瓦灰地、青灰地等(见图3-2-175)。(3)刚地鸡血石刚地鸡血石是指质地稍粗糙、有“玉”感、硬度较高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迪开石、高岭石和明矾石组成,并含一定量的显微晶质石英。颜色呈白、乳白、粉红、黑、褐黄和浅灰色,蜡状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硬度HM--4~6,性较脆,易碎裂。主要有刚灰地、刚褐地、刚黄地、刚白地等(见图3-2-176)。(4)硬地鸡血石硬地鸡血石是指颜色发白、质地粗糙而干燥、硬度很高的鸡血石。其“地”主要由次生石英岩化凝灰岩或残余流纹岩组成。以灰、白二色为主,无光泽,不透明,无油性,摩氏硬度6~7,性脆。主要有水泥地(见图3-2-177)。3.按“血”的颜色及特性划分鸡血石按其“血”的颜色、多少和血形以及“地”的颜色可划分为大红袍(血量占90%以上)、小红袍(血量占70%~90%)、刘关张(白或黄、红、黑色)、黑旋风(纯黑的地子)、红帽子(血色在料的顶部)、红腰带(血色在料的中部)以及夕阳红、翡翠红、彩霞红、牡丹红、芙蓉红等(见图3-2-178)。三、鸡血石与相似玉石的鉴别鸡血石由于含有特征的“鸡血”,并与较软的黏土矿物集合体配合,一般不会与其他玉石混淆。不过,外观或名称与鸡血石相似的玉石仍有几种,如俗称的“血玉髓”、“朱砂玉”,寿山桃花冻以及染色岫玉等。(一)鸡血石与玉髓的区别含红至棕红色斑点的暗绿色不透明的玉髓,俗称“血滴石”或“血玉髓”。“血玉髓”中的血红色常呈斑点状、星点状和血滴状;而鸡血石中的血红色呈团块状、条带状和星点状及其他的组合形态。“血玉髓”中的血通常呈红至棕红色;而鸡血石中的血通常呈鲜红或朱红色。“血玉髓”的地呈暗绿色;而鸡血石的地可呈各种颜色,并有单色和杂色之分,且很少呈暗绿色。“血玉髓”呈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并呈蜡状至玻璃光泽;而鸡血石呈蜡状光泽,贝壳状至平坦状断口,并呈土状或蜡状光泽。“血玉髓”最显著的特征是硬度大(HM=6.5~7),用小刀划不动;而鸡血石通常较软,摩氏硬度2~4,极易被小刀刻动。根据上述特征差别即可区别之。(二)鸡血石与石英岩的区别含辰砂而呈鸡血红色的致密块状的石英岩,俗称“朱砂玉”亦称“牡丹玉”,是1981年在吉林发现的一个新玉石品种。1993年又在另一个地方发现此种玉石,因产于金矿的顶部,俗称“金顶红”。“朱砂玉”中的辰砂非常细小,多均匀分布,呈朱红或鲜红色,局部紫红或淡暗红色,但也有类似缠丝玛瑙的暗红色环;而鸡血石中的辰砂虽然非常细小,但并非均匀分布,因而多呈脉状、块状或丝状。“朱砂玉”呈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不透明;而鸡血石呈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朱砂玉”细腻致密,肉眼见不到石英颗粒,质地坚硬(HM=7),用小刀刻划不动;而鸡血石质地柔软致密,硬度较低(HM=2~4),很易被小刀划伤。“朱砂玉”密度较大(3~6g/cm3),用手掂有沉坠感;而鸡血石密度稍小(2.53—2.68g/cm3),用手掂较轻。“朱砂玉”性韧且裂纹少;而鸡血石性韧或性脆,且裂纹较多。“朱砂玉”中可见微细石英脉(脉宽约0.1mm)切穿缠丝状色环,在基质的孔隙中可见亮灰色粒状金属矿物(粒径约0.05~0.002mm);而鸡血石偶见白色迪开石细脉切穿“鸡血”,在基质中也可见细粒状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三)鸡血石与寿山桃花冻的区别桃花冻,是寿山石中的一个品种,即在白色透明的地子中,散布着如同米粒大小的鲜红血点,宛如无数片艳丽的桃花瓣飘浮于一泓清水之上。桃花冻的地与白冻鸡血石的地极为相似,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红色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不同。桃花冻的红色呈圆点状,仅米粒大小,或密或稀,均匀分布;而鸡血石的血则呈块状、条状和点状以及它们的组合形态,血可大可小,血的分布千姿百态。(四)鸡血石与染色岫玉的区别染色岫玉,即将岫玉加热后浸于红色颜料中,红色颜料
本文标题:18.第十八节鸡血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0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