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一、引言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19世纪的灿烂辉煌。19世纪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世纪,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二、经济发展(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801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世纪50~70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以上。1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速。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便更加频繁。在19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收入却增长4了4倍,这就说明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三)万国博览会19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1851年5月1日在伦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历时5个多月,吸引了6039195名参观者。展馆长约563米,宽约138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Everycoinhastwo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19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主要的两个问题:1.阶级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血汗工厂”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2.环境污染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19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1.爆发原因及背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年以前,英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年增长了大约1/3,当时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6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1814年的2690万英镑下降到1825年的1460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年的1580万英镑减少到1340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1825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1792年的4/5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家企业、80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3月的1390万英镑骤跌至1825年12月的120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额减少了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一)1832年议会改革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19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年以前,国王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德里奇以及1828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7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势不可挡。从1830年末到1831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年1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6月7日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至4000的31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15缩短到2天。3.意义1832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8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力关系逐渐形成。(二)1867年议会改革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的希望。1861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年,积极支持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年3月18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9签署后生效。1867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52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3.意义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年的议会改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三)第三次议会改革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1880~1885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年12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倍,扩大到450万人。“房主选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议席》于1885年1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个人口未达到1.5万城市
本文标题: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1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