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3-2011马说中考试题
1.(2011•安徽省)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答案】15.(5分)(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16.(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分)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才美不外见()⑵愿子还而视之()⑶不以千里称也()⑷去而顾之()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⑴其真不知马也。译文: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文: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26.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2分)27.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答:23.见同现,显现希望著称回头看24.(1)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与我交谈。2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6.人才27.略。阅读有关“千里马”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17.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译文: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答: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3分)答:16.竹制的马鞭子见同现,显现命令丢掉,白白扔掉17.A1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竟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2)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19.(1)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2)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国君的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来找它吧!”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金买了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买千里马的。很快就会有人献马!”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或:(2)食:(3)等: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3.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答:1.(1)有时(或许)(2)喂养(或通“饲”)(3)等同(或“—样”)2.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3.答: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是马也()②食马者()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虽有千里之能B.其真无马邪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环而攻之而不胜学而时习之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4分)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答:(一)6.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7.①这②同“饲”,喂养③鞭打(驱使)④有时8.C9.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10.略。(三)(11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顾:_______________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2003-2011马说中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6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