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控制侵犯行为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研究的有关方法。第一节侵犯行为的研究一、侵犯行为概述侵犯行为(aggressivebehavior),又称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为(实际的和可能的伤害行为)、伤害意图(动机)、社会评价(允许)是理解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侵犯的分类:按照侵犯的行为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按照侵犯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二、侵犯行为的理论1、本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洛伦兹的习性学理论2、动机论:代表人物多拉德,认为挫折产生侵犯。3、社会学习论:班图拉三、侵犯的控制1、侵犯的可能性2、影响侵犯的因素情绪的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社会角色与群体影响。3、侵犯行为的控制1)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2)去个性化避免——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须的。3)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侵犯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4、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宣泄——使人们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移情能力的培养——个人自我意识到侵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侵犯冲动;成熟个性的培养——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不保留敌意与怨恨;不歪曲现实;自我认识客观;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研究一、亲社会行为定义亲社会行为的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二、亲社会行为的几个理论社会生物学的解释——利他具有生存的意义,是遗传学上的基本人类特性。社会交换论的解释——每个人都有社会性需要,也有满足需要的社会性资源,通过付出,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社会规范论——在所有文化中,都有助人的规范和准则。社会提倡和奖励助人行为,批评和谴责见难不救的行为。个体通过社会化,逐渐将这些规则和准则内化于心。三、亲社会行为中的几个问题1、他人在场与责任分散他人在场,个人的援助行为往往受到抑制,导致“旁观者效应”。原因:他人出现影响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和理解;他人在场使个体更加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在场也使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人在场,个人干预的责任被分散了。2、助人的决策过程——观察某事件是不是真的发生—判断所发生的事件是不是紧急,或者是不是需要帮助的情境—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环境的激励与榜样——必要的奖励2、个人的人格、能力与责任——相信自制机对事情能够施加影响力,富有同情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容易产生助人行为;3、求助者的内外特征——善良、聪明、未伤害过他人,与助人者相似,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儿童、妇女、老人容易获得帮助;4、个人的成功、内疚和移情——成功的人更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内疚情绪的人,更愿意帮助他人;有同情心和移情体验的人更愿意帮助他人。5、助人的代价知觉——助人行为在一定的情境中是由报偿和代价之间的平衡方式决定的。求助的归因——人们较乐于帮助那些因不可控的原因而需要帮助的人。课外思考对大学生中的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对社会冷漠行为进行分析
本文标题:社心教学片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6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