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05-2009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试卷(有答案)
1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院系: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A.诡辩论的观点B.折衷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C.社会心理D.政治法律思想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A.哲学B.艺术C.宗教D.道德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A.强制性B.阶级性C.相对独立性D.主观随意性12、在社会生活中,人()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1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1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二、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小题5分,共20分)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科学技术不属于政治的范畴,但却具有政治功能。3、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4、人民群众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三、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第1题材料:*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化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其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摘自[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资本主义会自动灭亡是一回事吗?为什么?(10分)第2题材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分析和预测。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通过商品、货币这一迂回曲折的途径而加以确定。因此,“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复存在的论述,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基本一致。1902年,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写道:社会主义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3页。)在1905年至1908年的文章和著作中,他又强调:“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列宁全集》173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十月革命后,列宁曾一度把上述关于消灭商品经济的思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去。*1921年初,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面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出现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强调并实行了商品货币关系在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行商品交换和发展商品经济提到首位,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十月革命前,列宁高度重视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总结,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巴黎公社那种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他强调:无产阶级国家的“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要尽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105页。)十月革命后的初期,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力图贯彻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加上国内战争爆发,十月革命后最初实行的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很快被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所代替。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直接管理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领导机关;在干部的任用上实行党的委任制;变独立的人民监督为从属于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赋予国家安全机构以特殊权力。从1921年开始,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对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扩大党内民主;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精简国家机构。这些措施只是初步实施,由于列宁不久住院,因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列宁在住院期间直到逝世之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新型民主制的规划和构想,主要有:改革党内政治制度,使党内生活逐步走向民主化;强化人民监督权;根本改造国家机关;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资料来源: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关系?(10分)2、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思想,试述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10分)3、列宁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分)4、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分析思考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10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一、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C2.A3.A4.D5.B6.A7.C8.C9.C10.A11.C12.C13.D14.D15.C16.B17.B18.D19.A20.C二、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2-4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1.AC2.ABCD3.BCD4.ABCD或ABC5.AC6.ABCD7.ABC8.AC9.ABCD10.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从以下8道题中选作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答案要点:这命题不正确。(1)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区分事物的前提,是事物分化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2.答案要点:这命题不正确。(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转化。它们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2)从辩证法的角度讲,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它一方面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个体主义和分散主义;另一方面要求考虑局部,反对绝对的整体主义。即统筹兼顾。3.答案要点:正确。(1)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据主导方面时,事物就被否定而转化为其他事物。因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否定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此题可灵活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但是必须说明是辩证的否定之下的自我否定。)4.答案要点:正确。(1)非理性因素是相对理性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主体的性感、意志、欲望、动机等意识形式。(2)认识的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5.答案要点:正确。主要表现在:(1)科
本文标题:2005-2009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试卷(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8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