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改革开放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提高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顾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原有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走向解体,以生产大队为基本单位设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组织设置、管理方式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历史转折时期(1978年-1989年上半年):调整和创新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也随之进行了调整。1.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三个调整。一是村党支部由原来的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1985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在全国完成撤社建乡任务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原来的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1987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要求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这样,我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按乡、镇、村来设置,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二是在农村的新经济联合体中设立党支部。随着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迅速崛起,为了加强对这些新经济组织的领导,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对乡镇企业、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村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等4类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在这些经济组织中有3人以上的党员都要建立党支部,50人以上的建立党总支。三是在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中设立党支部。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经商。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党员的管理工作,1986年中组部颁布实施了《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意见》要求在农民工流动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所在乡镇或村党组织领导。对于外出人数分散的农民工党员,要求流出地党组织负责为其转组织关系,监督他们返乡后参加组织生活,或者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意见》还对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对外地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应予以接纳,并及时将他们纳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2.党员队伍建设上,把教育、监督、管理融为一体。一是在党员教育内容方面,除了要求进行宗旨、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教育外,特别提出要对党员加强科技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二是对党员的监督、管理方面。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从严治党的要求,从1989年起,全国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优秀党员进行了表彰,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了处理,通过这一活动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二)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89年6月-2002年):确立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的工作中心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逐渐形成了全党抓党建的新形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加强对经济工作领导。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主要是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的原则,对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由原来规定的行政村只可以设立村党支部,改为可以根据党员人数的多少成立党总支或党的基层委员会。要求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村,可以成立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根据县级地方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组织委员会。并对隶属关系进行了明确,规定村党委受乡党委领导。为了加强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和提高办事效率,规定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可适当交叉任职。2.建立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县委和县委书记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按照1994年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的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99.7%的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3.拓宽用人渠道,多途经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奔小康走在前面的村,都有一个好的党支部。“要想富,就得有个好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一个得到普遍证实的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上。各地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致富能手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选拔一批符合基层干部条件的优秀分子担任村级组织领导工作。先后涌现出一批像河南濮阳西辛庄的李连成、山西邹城李官桥村的雷士贤、江西分宜湖泽水川村的袁国剑、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书记。(三)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2年下半年至今):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自富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为主要目标。1.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组织设置。一是依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各地积极探索依托专业合作社、各种协会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设置党组织。主要有四个依托:依托专业协会设置党小组;依托农业示范基地设置党小组;依托村民理事会分类设置民事调解、治安巡逻、新村建设理事等党小组;依托党员的流动特点设置党小组。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行业特征、产业链的地域分布幅度而定。如江苏射阳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党组织;四川南江采取了支部+协会的形式建立党组织。通过“依托建”党组织的形式,不仅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而且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的相互融动、保障了党对这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采取“支部联建”的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发挥先富带后富的带动作用。“支部联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有效形式。根据党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的要求,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突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居联合等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四川彭山县、山东诸城市、上海市等地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向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颁发新版《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确定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1995年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基础上,2006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又向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发放新版《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新版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增加了党员联系方式、户籍所在地家庭住址和流入时间、流入地党支部名称以及流出地、流入地党支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栏目,体现了流动党员管理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便于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相互联系,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流动党员凭证参加务工地党组织的活动。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新要求,各地城乡基层党组织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新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建设的新方式,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河南省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郑州市金水区党委建立的“红色家园”,就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早期实践与探索的典型代表。3.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加强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创新选人用人方法。为了实现党的共同富裕目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全国许多农村地区创新了党组织的选人用人方法,培养和选拔了一批自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如甘肃天水市组织部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河南省委组织部实施了“双强工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即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人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活力。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高素质和强能力的领导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知识的学习、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4.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为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中组部实施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为每个村级党组织配备了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设备,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陆续开通,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党员群众和干部开进行党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008年6月19日,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资源整合暨“农村商务信息”栏目正式开通,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二、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党在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健全和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调整和创新党组织设置,采取单独建、依托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建、支部联建等形式,建立和健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以村党总支(党委、党支部)为主体,以产业(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到2006年,全国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90多万个,其中村级组织73万个(包括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有乡镇党委5万多个,乡镇企业党组织12万个。2.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自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强型”领导骨干,形成了强有力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3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9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