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努力提高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能力(自主选学第2期)
努力提高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能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刘晖研讨题:怎样才能有效排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城市维稳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如何应对?主要内容:一、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态势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三、如何防范与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四、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能力一、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态势(一)什么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人民内部矛盾或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临时组成的偶合群体,带有特定目的和一定的组织性,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集会静坐请愿、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某种强度对峙状态的突然发生的事件。(二)理论解析1.“价值累加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具备六个条件:(二)理论解析1.“价值累加理论”2.“社会冲突论”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认为: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三)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新特点1.由网络舆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和突发性群体事件相互交织、合流;6.28瓮安事件(三)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新特点2.非直接利益相关和直接利益相关的群体性冲突都在发展,更多的“非直接利益者”参与进来;3.非理性的暴力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理性、和平的方式也在增多;(三)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新特点4.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民众对公力求助存疑;2009.6.17湖北石首事件(三)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新特点5.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2009年4月,河北保定棉纺厂千名职工沿国道“徒步进京旅游”事件;7月,武汉锅炉厂1000余名工人三次堵路事件;同是7月,吉林通钢事件,7个高炉一度停产、1名企业高管被打死;11月,重庆嘉陵机器厂工人“罢工”等等。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一)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性原因;(二)利益协调机制失衡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直接原因;(三)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相应机制不够完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四)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是爆发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原因;(五)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民主、处置方法不当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原因;(六)某些地区的相关干部考核机制不够合理,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如何防范与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一)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高度关注民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胡锦涛(二)构筑信息沟通与协商对话机制,保持渠道畅通1.及时传递和公开信息,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性条件;2.建立健全对话机制和协商谈判机制,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条件。(三)完善社会公众减压机制,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1.保持群众来访渠道畅通,信访是我国民众最常用的宣泄方式;2.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民意宣泄的渠道;3.创建利益表达、舒缓不满的平台;4.调动与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社会缓冲机制。(四)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信息通报共享维稳工作联动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调处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的稳定风险评估危机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五)完善政府自律机制,严惩腐败1.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制约机制;2.明确角色定位,依法行政,减少和杜绝执法随意性,追求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提升政府公信力;3.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遏制腐败,取信于民。(六)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党群、干群关系1.事后应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果断对失职、渎职的官员进行处理;2.实行领导负责制,主动排查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策;3.对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群众个体,也要按法律程序追责。(七)加强普法宣教,构建预防为主、治防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1.加强普法宣传,使民众树立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法制宣教的先导、威慑和指引功能;2.总结普法依法工作的有益经验,将治与防工作纳入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监管轨道;3.除各类调解、协商机制之外,法律是解决矛盾纠葛和利益冲突的最有效的终结方式。四、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能力(一)提高危机意识,优化思维方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直面矛盾——冷静应对——化解纠葛——恪守承诺——果断审慎——尽职尽责注意领导干部五种“矛盾心态”的疏解:一是“拖”,往往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二是“捂”,为考核、升迁、评优而捂矛盾;三是“躲”,躲矛盾、躲群众、躲难听话;四是“推”,推责任,踢皮球,积累矛盾;五是“维”,维持现状,别出事,怕出事。应对:坚持公、正、廉、明、勤,建立让干部敢讲真话的干部考评机制。(二)讲究处置策略,坚持现场处置,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快、稳、化、活、公、除”六字方针避免“饮鸠止渴处置法”:为快速平息事态,要钱给钱,要人放人,把法律条文和法律程序抛之九霄云外。反法制建设的活教材(二)讲究处置策略,坚持现场处置,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1.“靠前掌控”;2.“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3.就事论事;4.依法处理。(三)加强对社情民意的分析与把握,有针对性地疏导教育,理顺群众情绪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失衡心理不信任心理造势心理法不责众心理匿名宣泄闹访广场效应自助救济不满、仇视,导致极端行为“匿名理论”人们在匿名状态下由于不必担心受到社会规范的制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法不责众”),容易做出平时不敢做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如“打砸抢烧”行为。从心理层面来看,“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实质上是人性丑恶面的一种宣泄。(四)适当借鉴国外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防控群体性事件女性志愿者便衣警察中立讲究武器对等,采用橡皮子弹、催泪瓦斯、高压水枪等非致命武器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日本长野2008.4.26(五)加强县、乡公务人员的培训,维稳促建,构筑和谐社会1.县、乡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加强培训,尤其不能忽视县一级。郡县治天下安(五)加强县、乡公务人员的培训,维稳促建,构筑和谐社会2.县域青年问题。3.维持县域生态平衡是实现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点。事实证明,许多群体性事件均是由可控转化为不可收拾的状态。假如公权力能够认真对待,假如能通过法律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群体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避免和防控群体性事件,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在为维权者提供制度化保障的同时,要加强对公权力监管的制度化建设,防止政府的不作为或乱作为。对于群体性事件,治标,在于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治本,在于法制宣教、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标本兼治,任重而道远!研讨题:怎样才能有效排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城市维稳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如何应对?
本文标题:努力提高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能力(自主选学第2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0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