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19五101)南阳市学习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名校课模讲座五之101)
1南阳市学习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名校课模讲座五之101)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5年6月1日(编号:zhongwei196207blog—19—05—101)编者按:本人对“名校课模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河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二山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三山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四江苏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五河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六是辽宁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七是江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八是安徽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九是广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是湖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注:“名校课模讲座”是“课堂改革讲座”的续讲座)河南省名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例示:(1)沁阳市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2)濮阳市四中“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南阳市南召县现代中学“五步三查七遍学”课堂教学模式;(4)郑州市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高效教学模式;(5)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一中“433”课堂教学模式;(6)南阳市西峡县区域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7)鹤壁市推行“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8)安阳市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9)(商丘市)永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环节节循环”课堂教学模式;(10)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小学“成长为本,问题导引”课堂教学模式;……。南阳市西峡县课堂教学模式编写(阅读)导引:(1)西峡县区域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52至56);(2)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57至59);(3)西峡县城区第一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60至65);(4)西峡县五里桥中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66至67);(5)西峡县城区第二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68至78);(6)西峡县教研室助推引领“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79至83);(7)西峡县部分中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84至93);(8)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讲座五之94至100);(9)南阳市学习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讲座五之101至109);(10)全国各地借鉴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内容提要:本文《(河南省》南阳市学习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名校课模讲座系列五之专题101》分为九个版块(共十五篇):一是三疑三探,减负增效,着眼未来——南阳市西峡县基础教育整体改革侧;二是南阳市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西峡县一高举行;三是南阳市教育局关于“学习推广西峡课改经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四是2014年南阳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在西峡县举行;五是推广西峡课改经验,推动全市课堂改革——刘树华同志在南阳市全面深化课改工作西峡现场会上的讲话;六是南阳市学习西峡课改经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现场会议经验材料集(7篇);七是南阳市全面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法;八是南阳市第17次“西峡课改经验”试验校长培训会在西峡县城区一小举办;九是南阳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在西峡县城区一小召开。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版块一:三疑三探,减负增效,着眼未来——南阳市西峡县基础教育整体改革侧作者:南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景国成来源:新课程教育网日期:2008年10月2日课前不提倡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堂上教师关注、引导、点播、激励,学生质疑、探究,延伸、拓展……这是河南省西峡县三年来全县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心引擎”就是“三疑三探”。一、三疑三探--使传统课堂“脱胎换骨”2“三疑三探”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具体可以概括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第一个环节:设疑自探。这里的“设疑”,就是使“疑问”生成。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疑问”;也可以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预习内容发生碰撞时自然产生的“疑问”。当然,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是教师直截了当地呈现“疑问”。这里的“自探”,就是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所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推理,以求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在“自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把握进程,关注而不干扰。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这里的“疑”,一是“自探”过程中的未解之“疑”。因为自探中的“疑问”通常有易有难,而学生的基础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自探”中的“疑问”自然也不会全部得到解决。二是“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疑”。初始时的“设疑”往往是浅层的、不全面的,因此在“自探”中产生新“疑”也是常见的。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就是“解疑”。由于这样的“解疑”是在自主探究之后,所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会更加有效。在课堂上,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有见解的学生给予帮助,解答不完整时别人给予补充。如果对问题有争议,大家可以展开讨论,不得已时教师再加以点拨……这是一个“合探”(即合作探究)的过程。许许多多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的目标和任务都能在这里得以完成。至于“合探”过程中再度衍生出的新“疑”,教师会巧妙地安排学生“自探”或“合探”加以解决。在“解疑合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密切关注、适时诱导、点拨激励、引发评价(包括对评价的评价),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点睛”式的讲解,但切忌“包办代替”。第三个环节: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在前两个阶段“探究解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认知和深层把握。通过重温、回味、感悟等策略,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其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和拓展,从中发现层次更深或域围更宽的“疑问”。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类比、联想、总结和归纳,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并从中挖掘新的“疑问”。这些“疑问”可以与刚学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可以没有什么联系。但“疑问”一旦产生,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再度地“自探”或“合探”,力求使其得到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问,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探讨。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还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机。同时,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敏也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千万不要以“预设”或“包办”的方式代之!在“质疑再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诱导、激励提升、推波助澜、保护“自然生成”、培植问题意识。“三疑三探”似是模式,实为理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或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同课型的不同内容、同内容的不同情景、同情景的不同学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这里的“三”,虽然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但实际上未必就是定数。有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四探”、“五探”,甚可以是“六探”、“七探”。二、三疑三探--来之超凡、意义深远“三疑三探”是西峡县教研室主任杨文普首创、各科教研员鼎力协作、逐步完善起来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年前,当举国上下大搞“考试+特长”式的“素质教育”时,他们在探究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当全国开始新一轮课改实验,提出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他们又选定了“让学生学会质疑和3探究”的切入口,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抓手,把教育教学的任务分解为“培养兴趣、习惯、策略和自信心,并把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他们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钻研理论、反复实践;他们去过“洋思”和“杜郎口”。最后,他们终于提炼出了具有西峡特色的、原生态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操作规程。在反复实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杨文普率领各科教研员送教下乡。他们每到一个学校,指导方法、上课示范,实现校长和教师人人过关;他们构建了新的评价机制,保证了“三疑三探”的全面推广。由于“三疑三探”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生态的课堂环境,他们的自主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讨论时,他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他们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并从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这一切使教师由苦教变成了乐教,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还体现在课下和校外。他们处处求疑、时时存疑,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他们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常常根据探究的结果和感悟给老师和学校提出一个又一个宝贵的建议。比如:要让教室的墙壁得到更好的利用、让课桌的使用寿命更长、让厕所没有臭味儿,让校园内的风景树会“说话”等等。这些建议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活中,他们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现象和问题,为家庭和社区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比如:怎么能够消除街道“牛皮癣”?怎么让居住环境更整洁?秸秆如何利用更科学?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峡的自然资源?等等。对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观察、发现、质疑、探究习惯的形成,促使广大教师放下手中的教参资料,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更多、更有价值的书籍,也迫使更多的家长放下麻将和酒杯,去读书、看报、查阅《百科知识》。可以说,“三疑三探”扎扎实实地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之中。如今,“三疑三探”已经取得卓越的成效:(1)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均得到充分发挥。(2)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极强,无论是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还是在家庭、社会,综合实力均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3)考试――成绩更高。中招连续四年全市13个县市区领先;高招连续四年全市第一,且遥遥领先。三、三疑三探--直击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西峡的“三疑三探”直接点击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什么是基础教育?其课堂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少人一直“误解”。他们把“基础”定义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这是极其不全面的!它曲解了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耽误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孩子们创设和谐、生态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观察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学会正确的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形成正确的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和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奉献等)、增强积极的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培养全面的素养和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及培植兴趣、好奇心等。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应该是在完成以上诸多任务的同时获得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4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或者说长期以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与基础教育的本质任务相差甚远:普遍是“守规矩、不说话、发言举手、回答不正确受批评”,普遍是“死记、做题、考试、排名、补课”,普遍是“老师满堂讲,讲得神采奕奕,学生被动听,听得昏昏欲睡”。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但这些“好学生”除了分数别无所求。他们对什么都习以为常,对什么都熟视无睹,对什么都毫无兴趣,对什么都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什么都不敢问个“为什么”。是他们的过错吗?不是的,是环境造就了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他们是痛苦的,他们也是无奈的。他们可以是考场上的英雄,但对于创新,他们是麻木的、是软弱的、是畏缩的、是苍白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不改行吗?我们为什么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是我们没有智慧吗?是我们不努力、不勤奋吗?都不是!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基础教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时期――为孩子们提供的“环境”是不是真的有了问题?这并不是说诺贝尔奖就那么的神圣,但它至少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一个侧面。也不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就一无是处,相反,她有很多的长处和优势。但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也许就是对“质疑”和“探究”能力以及与其
本文标题:(19五101)南阳市学习推广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名校课模讲座五之1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0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