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世界地理上)教案_77505486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院系资源与环境学院系(教研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年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世界地理总计:162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9讲课:162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任课教师宁小莉职称副教授授课对象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专业2006级共1个班基要本参教考材资和料主使用教材:《世界地理》,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主要教学参考书:1.《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刘德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世界经济地理》,陈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世界地理》,刘德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世界地图》教和学要目求的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全球各地理分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注意开展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总结;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和类型对比的研究方法,并提高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及学难重点点重点:全球及各地理分区自然要素特征及成因机制;全球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特征及成因;海洋资源与海洋权益;人文、经济的地域分异特征;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成因;各大洲人文、经济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难点:全球自然带的形成机理;自然带地域分异;各大洲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14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海陆分布的特征,海底与陆地地貌的类型,并着重分析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大洲地质构造基础的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全球地表形态特征、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影响因素;难点: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影响因素。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第二节全球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是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自然灾害问题多媒体课后练习:做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课后小结:本章要点: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关键词:地形、气候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一、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与四大洋(二)全球海陆分布特征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狭断续相连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征二、大陆与海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三部分3.大洋中脊贯通四大洋三、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界线: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一)陆地低纬度气候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二)陆地中纬度气候1.陆地温带气候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三)陆地高纬度气候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四)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温度的差异为纬,水分的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一、气候的时空变化根据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认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利用和改造气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酷的现实: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原因:自然因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变化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致灾因子分类:自然—各圈层人为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三、风灾与水旱灾害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二)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五、沙漠化(一)沙漠化的概念定义:(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明确)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实质:土土地地退退化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成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逆转:沙漠化作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或环境问题,具有发展和逆转两个方面的过程。(二)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四)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世界自然带的划分、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本规律,介绍自然带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为学习各大洲自然地理条件及自然区划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规律多媒体课后练习:阅读有关自然带文献课后小结:内容要点陆地自然带(形成、分布、特点)整体性与差异性理论区域分异研究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一、自然带的形成(一)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是指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自然综合体。(二)自然带的形成与时空演化(三)对自然带演化意义的认识二、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所谓谓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结结构构的的整整体体性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所谓谓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结结构构的的差差异异性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地域分异规律概说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各结构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分化成相互更替的各组成单位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区。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叫地域分异规律,亦称空间地理规律,它不仅是自然地理区划的基础,同时也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分类和区划的基础。(二)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3.垂直地带性规律(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三)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8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全球海洋的分布特征、海洋中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各种资源的分布、规模及其利用前进,人类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介绍海洋资源的保护的各项措施。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全球洋流系统、大陆架资源类型及海洋环境保护;难点:全球洋流系统。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开发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课后小结:本本章章要要点点::全球洋流系统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一、全球海洋的分布二、洋流系统(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洋流按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风海流、梯度流和补偿流。(二)全球大洋环流模式1.大洋表层环流模式2.大洋垂直环流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海洋生物资源分类与储量(二)、海洋渔场分布与海洋渔业开发(三)、海洋渔业中的过度捕捞问题(四)、海洋水产增养殖与海洋渔业开发前景二、海洋矿物资源开发(一)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与储量(二)世界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开发三、海洋能资源开发(一)海洋能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能力(二)海洋潮汐能开发(三)海洋波浪能开发(四)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四、海洋水及化学资源开发(一)海洋水资源及其开发(二)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开发五、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业(一)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二)世界海运业发展现状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一、大陆架的生态经济意义大陆架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富集区,也是海洋油气资源分布最广的区域。目前,90%以上的海上油气开采均是在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海域进行的。大陆架的沉积盆地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还伴有其他的沉积矿产,如淘绿石、磷钙石、硫铁矿、钛铁矿等。大陆架还是海底砂矿的产区。此外,由于大陆架是被海水淹没的陆地,因此在陆架区域还能找到陆地上的一些矿产。大陆架资源丰富,开发便利,现已成为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第一个阵地。目前,几乎所有的海洋开发活动都集中于大陆架区域,因此,这里也成为人类对海洋影响最为深刻的区域。二、大陆架的开发与海岸带管理(一)海上“圈地运动”的兴起(二)大陆架制度的确立(三)海岸带管理三、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一)海洋污染及其危害(二)海洋污染调查与海洋监测(三)国际社会保护海洋环境的努力思考: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12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要求学会对比分析全球人地关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重点掌握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课后小结:本本章章要要点点::对比分析全球人地关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思考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
本文标题:(世界地理上)教案_7750548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1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