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为我国及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群体。一、概况(一)、位置与面积位于北京城的东南部。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一、概况(二)、建筑原因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把“天”看作万物之主宰,皇帝则是“天”的儿子,自称“天子”,“受命于天”而统治人间。天坛便是这种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是皇帝对天称臣、顶礼膜拜的地方,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三)历史沿革1、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当时为天地坛;2、明嘉靖年间,在北郊建地坛,并对原天地坛进行改建、扩建,更名为天坛;3、清乾隆时,对天坛进行调整、充实,使其成为最大的皇家祭坛。一、概况4、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成了列强的兵营与司令部。5、1915年袁世凯在天坛演出了最后一场祭天丑剧。6、1918年天坛正式对外开放。7、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概况(四)、天坛的布局特点1、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2、天坛的建筑概括为“一三五七九”。“一”:一条中轴线“三”:三道坛墙“五”:五组建筑“七”:七星石。“九”:九座坛门。天坛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1、昭亨门2、圜丘坛3、皇穹宇4、成贞门5、丹陛桥6、南砖门7、祈年门8、祈年殿9、皇乾殿10、北天门(五)天坛的祭祀时间每年“三孟”皇帝要来天坛亲祭,即:孟春祈谷——祈谷坛孟夏祈雨——圜丘坛孟冬祀天——圜丘坛一、概况二、天坛内主要景观(一)圜丘坛(二)皇穹宇(三)丹陛桥(四)祈谷坛(五)斋宫(六)神乐署(七)牺牲所(八)七星石(一)圜丘坛1、历史沿革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是明清两朝冬至祭天的场所,自清乾隆开始,也是孟夏祈雨之所。2、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共开有四个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圜丘坛周围砌有内圆外方的两道墙,表示“天圆地方”之意。建筑特点——数字“九”运用(1)台基数:圜丘坛为3层,通高5.7米,四出陛,每层九级台阶。(2)祭坛直径: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三层之和为45丈。体现“九五之尊”(3)扇形石板扇形石板:从最上层的天心石向外,分为9环,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用九或九的倍数设计祭坛的原因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3、圜丘坛的主要景观主要建筑有圜丘台、棂星门、燔柴炉、瘗坎、燎炉、望灯杆等。(1)圜丘台天心石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为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据科学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2)棂星门(3)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坐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4)瘗坎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琉璃砖砌成,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0.3米。瘗坎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5)燎炉燎炉专门用来焚烧祭天时配位、从位前供奉的贡品,以配位、从位的多少而定。圜丘共配位8个,从位4个,因而燎炉共计12个。(6)望灯杆位于圜丘外墙内西南隅,用于悬挂巨大灯笼,点燃蟠龙宝蜡。4、清代祭天大典圜丘台上共设七幄第一层台面:正位是皇天上帝(1个,圆形)配位是皇帝的列祖列宗(2个,方形)第二层台面:从位(4个,方形)东边设大明之神(2个幄)西边设夜明之神(2个幄)(二)皇穹宇1、皇穹宇大殿的建筑规制为单檐圆形攒尖式顶,蓝色琉璃瓦盖顶,上有鎏金宝顶;体现数字“8”.殿内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支撑着巨大的殿顶;殿内地面铺设扇形石每一圈都是8的倍数。2.功用◆正殿:为平日存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配殿:存放配位和从位的神牌。3、皇穹宇两大声学现象(1)回音壁(2)三音石(1)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2)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又称“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九龙柏“九龙柏”屹立在回音壁外西北侧,高达18米,周长达3.8米,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植,至今已580多年。据说像“九龙柏”这样干纹奇特的古柏,在世界上只此一棵,所以尤为珍贵。(三)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长360米,宽29.4米。北接祈谷坛,南接皇穹宇,南低北高,且桥下有进牲门,是立交桥的雏形。路面分三条道,中间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1、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是皇帝更衣的场所,故又名“更衣台”2、鬼门关丹陛大道下有一个东西走向券洞,称走牲路,是祭祀用的牲畜通道。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平时无人敢走进此门。(四)祈谷坛建筑群1、祈谷坛祈谷坛是明清两代孟春祈谷的场所。坛分三层,高约4米,用“金砖”铺成。上层栏杆、柱头和出水口雕刻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2、祈年殿(1)祈年殿的历史沿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为长方形大殿。嘉靖皇帝时改建大享殿,为三种琉璃瓦的圆形大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更名为祈年殿。年,谷物成熟的意思。(2)祈年殿的建筑特点祈年殿为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直径32米,高38米,系砖木结构。(3)祈年殿的建筑思想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1)殿呈圆形,象征天圆。(2)瓦用蓝色,象征蓝天。(3)殿高九丈九,代表“天数”。(4)28根柱子殿内圈4根龙井柱之间象征一年四季;中圈的12根金柱之间,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之间,代表一天中的12个时辰。中外圈的柱子和为24根,象征一年有24个节气;内中外圈共计28根柱,代表天上28星宿。“龙凤呈祥石”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五)斋宫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坐西朝东,占地约四万平方米,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一)、斋宫正殿斋宫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北京著名三大无梁殿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殿前露台上,左边为斋戒铜人亭,右边为时辰牌亭。按照明、清两代帝王典制规定,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不吃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吊祭,不近女人,多洗澡,名为“斋戒”,又称“致斋”。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于皇帝担心被人暗害,而不敢在天坛斋宫一人独宿三昼夜,但祭天又是国家大典,不能擅自废弃典制而不祭。因而想出了一个内斋与外斋相结合的办法,即在紫禁城东路南端,另建一座斋宫,称内宫。每逢祭天先在宫内独宿三昼两夜,叫“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间11点钟,才来到天坛斋宫“致外斋”。实际上皇帝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4-5小时。1、铜人亭位于斋宫无梁殿月台上北侧,石制四柱,四面砖券拱形,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顶上设四方吞脊宝珠。高5.5米,方2米,构造精美。是斋戒时放置斋戒铜人的地方。铜人高0.5米,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3、时辰牌亭(六)、七星石在长廊的东南方,放有八块凿刻有山形图纹的巨大青石,其中七块为明嘉靖年间放置,最小的一块为清代增置,为风水镇石。七星石的由来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
本文标题:天坛(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2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