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一)知、情、意的自我意识•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二)生理、心理、社会的自我意识•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的认识和体验。•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个体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三)影响自我意识的社会因素•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他人的评价、参照群体等。•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转变包括: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一)他人的反馈•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二)反射性评价•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三)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四)社会比较•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第二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成年时期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在青年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总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一是由于身体成熟,他们开始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由于人际关系的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进行关心;三是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便造成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一)时间上的“延缓偿付期”•大学并非人生必经时期,对大学生而言,思想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社会性成熟的滞后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时间上向后延续。(二)空间上的“自主性”•象牙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等自由的学习与交流空间。(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的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特别是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个人对客体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标志。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主观性较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3、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应当指出的是,独立并非意味着独来独来,独立并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并非不需要依赖别人,而在于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4、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着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5、自负与自卑的冲突•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6、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1、积极自我的建立:自我肯定,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这种积极自我的特点是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调整之后,大学生逐渐成长,使自己的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客观、理性。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他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2、消极自我的建立:•消极的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自我贬损型与自我夸大型。自我贬损型的人由于总在积累失败与挫折的经历,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较低,并时常伴有没有价值感、自我排斥、自我否定。表现为没有朝气、随波逐流、缺少激情,生活没有目标,其结果则更加自卑,从而失去进取的动力。自我夸大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非常高,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其行为结果要么表现为缺乏理智,情绪冲动,忘记现实自我而沉浸于虚无缥缈的自我设计中;要么自吹自擂、自我陶醉,却不去为实现自我做出努力。3、自我冲突•自我冲突是难以达到整合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自我评价始终在真实自我上下徘徊,自我认知或高或低,自我体验或好或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有时显得自信而成熟;有时又表现出自卑而不成熟,让人无法评估。自我冲突的人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矛盾型与自我萎缩型。自我矛盾型的大学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哀,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第三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于青年时期自我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最著名的理论为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然历程,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大学生不能确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表示怀疑,极易造成生活没有重心、摇摆不定。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青年大学生存在六个方面的自我认同问题:一是我现在想要什么?二是我有何身体特征?三是父母如何期望我?四是以往成败经验如何?五是现在有何问题?六是希望将来如何?这六个方面问题回答归为“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如果完成得较好,大学生就能够适应与化解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个人方向迷失,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最后出现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一是前瞻性的时间观与混淆的时间观。•大学生对时间的认同是自我认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改变的不可挽回,他们必须与时俱进;有的为了避开成长的压力,希望时间过去,面临的困境也随之而去;有的希望时间停滞不前,依旧沉浸在
本文标题:自我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2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