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1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二战后,西方除美国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恢复和重建问题。各国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作了某些调整,其中包括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各种社会立法,实行所谓“福利国家”政策等。对于前法西斯国家来说,还有实行民主改革,清算法西斯罪行和清除法西斯主义流毒的问题。从50年代起,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生产迅速发展、市场持续扩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后的近20年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7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福利制度成为了各国的沉重包袱。从总体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所实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第一节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和民主化改革一、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一)日本战争经济的破产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日本物质财富损失额高达1057亿美元,损失率达36%;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工农业的重重危机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日本人民生活的极度困苦:粮食、就业、住房等困难。(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战后要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是由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的。和德国不同,日本在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美国占领日本的政策也将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作为重要内容。这些改革是通过2美国占领军的一系列备忘录和指令来进行的,改革也是在占领军的督促下进行的。所以战后日本的改革与战败和美国占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本战后改革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占领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另一个是日本首相吉田茂。(二)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政治民主化改革:1.非军事化改革2.”五大改革”3.制定新宪法经济改革: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2.土地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1.非军事化改革(1)解散军队和原军事机构.(2)废除原有军事法律,如《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3)惩治战犯。前首相东条英机、前外相广田弘毅等7人被判处绞刑。(4)取缔法西斯组织与宣传。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命令日本政府围绕人权进行执行民主化5大改革:妇女有选举权;劳动者有成立工会的权利;学校教育自由化;废除专制制度;3经济制度民主化。后来继续发布了有关民主化的命令:废除军国主义教育;解散财阀组织;解冻皇室财产;解放对农民的束缚;国家与神道分离。3.制定新宪法废除1889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新的新宪法。新宪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体现在几个主要改革中:第一,取消天皇内阁制,天皇只是日本国的一个象征,不再具有政治权力。第二,放弃战争,实现非军事化。第三,一系列民主和人权方面的公民权利。这部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积极进步的。它反映了战后日本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以后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经济改革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产物,以血缘和家族的主从关系为轴心,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1945年10月开始实施解散财阀的改革,1945年11月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15家最大财阀的财产。1946年,又成立了“控股公司管理委员会”,强令这些财阀拍卖股份,形成共同持股的经营体制。这项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42.土地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占领当局颁布《农民解放法令》,强令日本进行土地改革由政府将194万公顷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钱),卖给420万户农民。土地专卖实际上接近无偿转移,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欢迎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①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②同时,土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化改革的评价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三)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到1949年日本的经济仍然处于极端困难之中,工农业生产落后,通货膨胀严重。1948年的“道奇路线”主要是靠紧缩通货、平衡预算,恢复自由经济。日本经济恢复的契机是朝鲜战争的爆发。1.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好处①它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货”。在战争期间,日本向美军提供的直接“特需订货“达513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的间接订货达23亿美元.这几十亿美元迅速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从而使日本扩大产业投资,吸收海外先进技术等等变成了现实。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恢复。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尚只有2亿美元,而到1952年底,就达到了11·4亿美元。③“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有约1500亿日元的积压滞销商品被抢购一空,工业生产指数在多年徘徊不前之后,于1950年第一次超过战前水平。195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战前的水平。④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开始恢复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开始恢复。到1955年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战前。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很高,平均每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以11%,工业生产以22%,输出额以46%的比例持续增长。1955年美国占领结束,日本也完成了历经十年的战后恢复阶段。从1956年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18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1.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实行民主改革,其中农地改革获得了极大成功,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2.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中国独立,日本由被改造国变成美国的盟国。美国进行大力的经济援助,输出技术和产品。3.朝战特需订货为战后经济衰退的日本注入激素。4.美国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国际环境,解决日本的政治地位难题,帮助日本进入世界经济组织、亚洲银行等国际机构。5.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日本的军费开支几乎为零。6二、联邦的国的“经济奇迹”(一)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1.德国战败后,经济完全崩溃。战争结束时,550万人死亡,1500万人流离失所;许多大城市成为废墟;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工矿企业和大部分基础设施毁于战争;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奇缺;工业尤其受损严.战后德国的恢复与重建,完全在占领当局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下进行的.2.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成立二战后,在德国被占领的情况下,联邦德国是在地方和州重建后,才成立中央政权的。地方和州建立了自制性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州的宪法,设立了州议会和州政府。1949年5月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即“基本法”。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3.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1949年8月,联邦德国进行了第一次普选,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民盟”]和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左右政局的格局。联邦政府成立初期,由于占领法规的存在,联邦政府没有外交主权,内政也受监督。朝战爆发后,美国倾向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1954年10月,签订“巴黎协定”,取消占领法规,允许联邦德国以平等成员资格加入北约组织,成立一支50万人的正规军。1955年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获得主权国家地位。(1)基督教民主联盟与阿登纳时代(2)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中获胜,当时的胜利虽然优势不大,但是随后力量不断扩大,连续在选举中获胜,执政时间长达15年。这个党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政策是:坚持德国统一,主张社会市场经济。这个党的政治领袖是康纳德·阿登纳,因此基民盟执政的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它的领袖康拉德·阿登纳连7续四届担任政府总理,直到1963年,被称为“铁腕人物”。(2)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之一。1878-1890年间遭俾斯麦禁止,一次大战期间则严重分裂。至二战时则转为地下组织。二战后(1946)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社会民主党代表于汉诺威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重建社民党.在战后第一次大选中仅落后于基民盟2个百分点,成为当时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在野党。其社会基础主要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1959年制定哥德斯堡纲领,扬弃了马克思主义,改为主张社会市场经济。1966年,社民党与基民盟合组大联合政府。1969年联邦众议院大选与自由民主党结盟击败基民/基社盟首度取得执政权,由勃兰特出任总理,进入长达十三年的执政期。4.哈尔斯坦主义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征是在冷战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其中一个重要政策是不承认民主德国,即“哈尔斯坦主义”,要求与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得与民主德国建交。这个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是德国统一。这时东西德分裂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在冷战条件下,东西方不能调合也不能共处,坚持德国统一而且是由西德统一东德就成了自然的推论。这个政策到七十年代才改变。(二)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1.艾哈德的经济改革德国战后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他在1948年-1966年先后担任过联邦德国的经济部长和总理,对德国的经济改革和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采用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属于新自由主义派观点。概括而言,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下实施的改革要做到:第一,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使竞争有序进行;第二,同时要有相应的社会福利措施,兼顾分配领域更趋合理。艾哈德所推行的改革的第一步是整顿货币,代号为“捕当猎犬”行动,从美国运进重达5008吨的57亿马克的新钞,于1948年6月19日晚开始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第二步是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超过了美、英、法三国,仅低于日本。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同时消费物价的年上涨率却保持着2.9%,失业率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德国的社会长期安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艾哈德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基本要义是要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亦即克服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和严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在绝对自由和集权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艾哈德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之一,对德国开始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艾哈德本人始终反对将当时德国经济的发展称为“经济奇迹”,他本人总是说,世界上没有奇迹。他认为这个发展是成功的市场经济政策的结果.他由此被后人尊为“社会市场经济之父”.2.“德国奇迹”的原因从政治角度看:基民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经济政策角度看:①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企业布局较合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②长期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③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使用,促使联邦德国完成经济模式转轨,
本文标题:(打印)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3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