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目的与方法2、人物:关系与结构3、音乐:现实与理想4、细节:宽容与惩罚5、主题:尊严与自由1、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过程概述:三个阶段2004年:中法文化年。在偶然情况下观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获得了巨大的惊喜与震撼。以整体感悟的方式理解影片,将体验到的强烈的教育人文理想的追求,概括为“人本的教育”、“人性的教育”与“人文的教育”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命题,以阐释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005年:在反复观看影片的基础上,以“教学细节与教学现场”的分析框架,对影片中的诸多精彩至极的细节和对话,进行了教育学分析与阐释。2008年:运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整体地研究影片的表现方式和基本意蕴,并着重于“主题与音乐”、“宽容与惩罚”、“理想与现实”三个重要专题进行教育学的具体分析。形成了近2万字的研究论文:《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全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8年第4期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突破以叙事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方式:叙事文本的选择: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骆昆鸿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参阅各类介绍电影的有关论文和及文献。文本分析方式的选择: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亲属的基本结构》、《神话论》中的后结构主义的方式。在具体的研究中辅之以教育学的理性思辨。列维-斯特劳斯:“万花筒的思维”万花筒用有限的碎片为我们提供了美丽而多样的图像,但每转一下眼前的图像就消失,不留任何痕迹。筒与镜所形成的结构始终是“同一结构”。“关系的存在”比“关系的内容”更为重要:在一系列异性基因的东西之间,往往能够发现共同性的东西,并使东西可以相互“置换”;或是相反,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通过带有对称性的特征,像“解剖台上缝纫机和洋伞的奇遇”那样,联系在一起。运用“万花筒的思维”,我们可以研究各类复杂情境,把握复杂情境中所提供的“关系”和“结构”的原型。人类的原始思维:双分制的两极思维“双分制”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复杂世界中以不同维度建构成对的关系,以认识世界;“双分制”的两极,不仅对立,而且形成“互动”、“互换”与“互酬”关系。“互酬”即不同人群之间利益的互相补偿关系,不仅有现实、功利、物质方面的互酬,更有心理、精神、灵魂等内在世界的互酬,二者紧密相关。否定与肯定:否定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思维方式,它可以从背面、反面、侧面确认意义和价值,同时它几乎就是意义生成的同义语。研究目的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讲述伊萨克·迪内森这位著名小说家和诗人的故事时说:“世界充满了故事、事件、偶然和奇异的发生,这一切都等待着人们去讲述”,即使现实中已经存在,讲述也仍然需要想象力,因为“只有在你想象发生的事情并在想象中重复它时,你才能看到故事”。故事的本质就是将生活释放出来讲故事的本质就是将生活释放出来,其价值在于“如果不能在想象中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你就永远不能活得充分”。研究目的基于这样一种对讲述的理解,试图重新叙述《放牛班的春天》,以重新经历一次好的影片所提供的教育生活,释放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生活的倦怠甚至麻木,使教育生活和教育生命提升到更为充分、更为丰富、更有品位的境界。作为一种带有方法尝试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影片的重新叙事,能够发现一些超越现有认识和理解的新认识和新观念。换句话说,是以《放牛班的春天》为特定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表达对教育的更深入的理解。2、人物:关系与结构影片背景: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一鸣惊人的处女作,电影制片人是以《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玛拉雅》而震惊世界影坛的雅克·贝汉,男主角由法国家喻户晓的实力派男星吉拉特·儒内饰演。电影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水池底部”的学校校长哈珊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儿童,每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了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凶狠“手段”,体罚学生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生活状态,用哲学一些的话说是“存在”状态。这所学校由此又被称作“水池底部”。以男主角马修老师为基点《放牛班的春天》的人物很多,有名有姓的学生有13人,有名有姓的教职员工有6人,加上无名无姓的有约30多人出现。一号男主角显然是克莱蒙·马修老师,对影片的情节、发展、主题等构成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还有以下重要人物:校长哈珊、同事马桑大叔、学生家长奥维丽特、学生佩皮诺、莫航治、孟丹。“定位”于一号男主角,以马修为基点,形成了一个多向的复杂的人物关系结构。基本结构:三对关系一是马修与校长哈珊的关系,这是影片的基本关系,派生出其他关系,形成故事展开的主线;二是马修与马桑大叔、奥维丽特的关系,构成马修变改教育的现实基础和主要资源;三是马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影片最为积极的主调:教育是可以变革的,教师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积极变化,导致了学生积极的变化。马修与哈珊马修与哈珊的关系和寓意二者处于一种相反的、对立的、两极关系:一是学校的最高统治者,一是学校的新教师;一是现有秩序的代表,一是变革现实的代表;一是坏教育和反教育的象征,一是好教育和民主教育的象征。这是影片的基本人物关系,核心人物关系,也揭示了影片的基调:由校长和马修的严重对立和冲突,以马修被哈珊赶出学校为结尾,突出现有秩序下困境中的教育或教育的困境。马修与马桑大叔、奥维丽特马修与马桑大叔、奥维丽特的关系和寓意马桑代表着学校教师,奥维丽特代表学生家长,他们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是:既承受着现状又不满足现状,既怀疑马修又同情、理解和支持马修。然而以马桑和奥维丽特为代表,构成了马修教育变革的现实基础,他们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马修从他们身上吸取力量才能够与校长哈珊的力量相抗衡。这样一种关系,形成了影片的另一基调:即使是困境,教育也仍然孕育和包含着变革和变化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马修与学生马修与佩皮洛佩皮洛,是一个喜欢马修老师,完全站在马修一边,视马修为父亲的学生,是体现马修老师爱与善良本性的最好对象。马修与莫航治莫航治,是一个充满个性与才华,在顽强的抗拒中逐步接受马修的学生,与马修的关系充满了张力和空间,成为表现马修老师教育智慧与机智的亮点。马修与孟丹孟丹,满口粗话,眼神邪恶,既是现实和教育造成的恶果,也是破坏秩序、破坏教育的力量,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两极力量的抗衡。教育的两极:肯定性与否定性、可能性与有限性师生关系,是影片最为积极的主调:教育是可以变革的,教育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积极变化,导致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积极变化:一种从否定性到肯定性的提升过程,一种从有限性向无限可能性的正向变化。可能性:否定性还是肯定性佩皮洛:处于教育的肯定一极;莫航治:处于肯定与否定之间,象征着教育的可能性:从教育的否定一极逐步向肯定一极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孟丹:处于教育的否定一极,象征着教育的有限性。尽管他从一开始就很坏,但他仍然具有教育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是逐步向否定一极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坏的教育。教育可能性之轴运用可能性维度、肯定性维度和否定性维度,可以建构教育可能性之轴。教育启始于可能性维度,肯定性表示教育的提升过程,统称为“好的教育”;否定性表示教育的降低过程,统称为“坏的教育”。现实的教育没有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它们实际上是一个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扇面”。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其实都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我们根据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把正向的统称为好的教育。教育哲学命题:有限性与无限可能性教育的有限性基于人的有限性。正因为人的生命和生活是有限的,努力超出“有限”的局限,才使生命和生活具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时间有空间是有限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有限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所能够提供的发展是有明确目标的(即是有限度的)。然而,它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样的,是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既能够超越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超越学生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人和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值”。教育意义和价值:超越自身的“局限”,从有限性进入无限的“可能性”。3、音乐:现实与理想电影又名“唱诗班男孩”或“歌声伴我心”。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对这部电影而言,音乐是非常重要的,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是“天籁之音”,这部电影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音乐的成功;二是对学校的男孩们来说,音乐是至关重要的,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合唱团的活动,引导学生们走出了“生存状态”的局限,走出了精神和心灵失去尊严和自由的“沼泽”;三是音乐对于教育来说是重要的,音乐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成为支撑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感、建构学生精神的基点,“歌声伴我心”的我,就是那一群学生们,歌声陪伴着学生,与学生的心灵共同成长。马修的爱好和梦想马修是一个无限热爱音乐和音乐教学的老师,他自己调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音乐教师”。因而当他开始进入这个水池底部的学校,担任学校的学监时,他已经对自己所拥有的音乐梦想基本绝望了:默默地把装满乐谱的提包放进吊柜并锁上,象征着他坚定而决断地“锁上”自己过去曾经拥有的音乐梦想。学生的发现:教师的“秘密”然而学生对马修充满了兴趣,他们为了“窥视”和“侦察”新教师,打开了吊柜的锁,偷走了乐谱,躲在厕所里讨论和研究以为是“密码”的无线谱。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希望和憧憬学生对陌生而优美的无线谱的兴趣,表明了所有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憧憬和希望,也使马修萌发了组织学生合唱团的最初念头。这一念头,在有一次学生宿舍熄灯前,马修查房时得到了确认:全体男孩用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的唱腔,自然而原生态地唱出骂他的歌:“光头,光头,死光光”。一霎那间,音乐教师的本能被深深触动了,他用孩子骂他的词教孩子音乐知识,教孩子唱歌,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马修的音乐心被牵动了回到宿舍,他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隔着玻璃窗户,看着熟睡的学生,找到了失踪已久的灵感,把几天来的学校生活写成优美的乐谱。马修组织合唱团马修在丝毫不懂音乐的学生中组织学生合唱团,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找到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合唱、独唱,指挥助理、乐谱架、翻谱员等,充分体现了马修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才能。由此,合唱团受到学生的衷心拥护和喜欢,受到同事们的一致赞赏,也使反对合唱团的校长不得不认可。音乐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带动着学生成长和发展,使学校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和气象。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音乐音乐并不仅仅是音乐,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一种引导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一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活动。在充满着训斥、打骂和体罚的学校,以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合唱形式,用一种新颖的、文明的、高雅的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和协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对新的学校生活的希望。学科教学的价值何在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课程设置中,音乐仅仅是一门学科,我们还有很多的学科。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每一门学科都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活动,各门学科开设的价值应是并列的、同等的。因此,我以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导演”,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受到学生衷心喜欢的优秀“导演”,都可以通过自身精彩的学科教学,使学生获得文明、高雅、有尊严的教育,都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影响学生学科以外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部影片是以音乐开启问题儿童封闭心灵的成功案例,那么我要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成为开启儿童心灵之锁的密钥,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视野敞亮的窗户。学科能够超出学科自身要强调指出的是,音乐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它还是音乐本身,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特定教育意义,具有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价
本文标题: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5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