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
-1-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前预习]: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一、政治建设:(一)民主政治建设: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2、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3、进一步完善三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2)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近《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法制建设: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建设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一)“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1981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3)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爷的指导方针。(二)实践:1、香港、澳门的回归:(1)时间:(2)意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它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2-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2、海峡两岸关系:(1)两岸关系的发展:79年,实现停火;1980年后,民间交往日益频;1992年,台湾海峡会与大陆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2)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江则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5)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三、新时期的外交关系:1、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外交政策的调整:(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2)独立自主的着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3)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关系,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4)坚持改革开放3、外交活动:(1)国际性: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的会晤,标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发明的重要成就,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4、意义;为中国赢得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部分:经济建设: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农村人口多,农村关系整个政局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原先经济体制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落后。(2)最早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作用: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3-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内容: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告诉发展。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三、对外开放:(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1、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5、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二)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原因:原有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二)过程: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4、十五大的内容: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内容。5、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2、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三部分:思想理论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过程:(1)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劝解一致向前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形成完整体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邓小平路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4-2、内容:(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4)外交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3、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现代化的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第四部分:科技——载人航天技术1、成就:(1)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2)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2、意义:是继“两弹一星”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次光辉里程碑,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我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重点归纳与解释]:一、考点分析与内容归纳:根据《课程标准》、《高考说明》和《教学要求》整理的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两套版本的共同点政治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法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2、“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意义。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成就和曲折,培养学生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能按时间顺序,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必修一,查找相关的法律条文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相比较。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内容、意义。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4、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增进民族自豪感、强化统一意识。围绕“一国两制”的核心,按构想、实践来展开。可以联系近代史的内容,纵向把握香港、台湾的由来、历程、前景等。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内容、意义。围绕“一国两制”的核心,按构想、实践来展开。-5-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4、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增进民族自豪感、强化统一意识。可以联系近代史的内容,纵向把握香港、台湾的由来、历程、前景等。经济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内容、意义。2、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4、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增进民族自豪感、强化统一意识。围绕“一国两制”的核心,按构想、实践来展开。可以联系近代史的内容,纵向把握香港、台湾的由来、历程、前景等。见预习中见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极其国际国内意义。分析改革开放后国内国际的形势,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背景、战略。选择“当前”外交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熟悉中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体会中国的国际地位。5、概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掌握创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并分析开放格局特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特”的表现。与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比较。搜集图片资料。6、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7、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引导学生列表梳理改革开放后党的会议。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思想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基本内容、指导意义。2、邓小平基于实践的创造性智慧联系78年后的国内国际环境来理解认识等小平理论的内容和意义。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资料等。科技载人航天技术成就及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供相关图片,认识科技成就,关注身边的科技事件。二、重点突破,直面高考:(一)、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转折性的会议,把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把握,形成对会议的整体认识。(二)、关于政治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两件大事。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与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较,要加以引导分析。纵向把握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从历史发展观角度分析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6-2、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复习提纲)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5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