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议论文写作全攻略
1东航股份计划议论文得具备三个要素,中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必须三要素齐全,这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议论文的三个要素,学生个个都说得出来,可一旦写起来,有些学生可能就会丢三落四,不是少了这个要素就是忘了那个要素。因此,在议论文的训练阶段,我们不能忽略这项基本的训练。一、议论文的论点。首先肯定是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笔者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句子的结构要一致。请看《理想的阶梯》全文结构提纲:中心论点论述中心论点几个方面的分论点作用论据的事例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第一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诺贝尔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地工作态度。第二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三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在困境中奋斗不息,顽强拼搏。这是一篇典型的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议论文。它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材料丰富,简单易学。因此,我们把它作为议论文的典范,同学们应反复揣摩,认真模仿,从中学习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把它们放在什么位置等等。二、议论文的论据。一篇议论文既要有道理论据,也要有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就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事例,就是摆事实、举例子。同学们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时,重点是要注意怎样用好事实论据。一般来说,要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繁简的问题,二是事实论据与论点的联系问题,三是材料的多与少的问题。议论文中叙述事实该繁还是该简?毋庸置疑,宜简不宜繁。但我们有些同学就是不懂,一叙述起事例来就长篇大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出来了,弄得文章前后像议论文,中间像记叙文,四不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限制字数。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叙述一个事例一般不要超过100字。如下面例文《说“勤”》,同学们仔细体会,好好学习:《说“勤”》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2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滑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有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段文字不到300字,可却列举了五个事例,确实是同学们模仿的典范。议论文中仅有论点、有事例,很显然是不够的。论点和事例之间必须有一些东西将它们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必要的分析说理了。我们看下面这个议论片段:古今中外,凡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都是“胜不骄,败不馁”的。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从不因自己的发明项目问世而有丝毫的骄傲;相反,他把每次成功都看着是新的开始,这样使他的成果达到了数以千计的地步。难道他的每一次发明都是那么顺利,没有挫折和失败吗?那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善于从一次又一次地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才变失败为成功.这段文字中,爱迪生的例子人人都知道,可我们有些学生用起来可能就只有中间这句话,或者叙述比这句话更详细一些。而这段文字的亮点就在于事例前后各加了一些话。可不能小瞧这些话,它们在议论文中可有作用了。开头这句话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总起这一段,二是将后面要叙述的事例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胜不骄,败不馁”)联系起来了。事例后的几句话则是对事例的一些分析,这些分析也是紧扣中心的,它们将事例与中心论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因此,从这段文字中,我要求学生学会:举例前要紧扣中心论点加一两句总括语,举例后则要就事例作扣题分析,事例后的分析说理是中间几段都必须要有的。一篇好的议论文仅有一个例子肯定是不够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材料丰富”。在议论文中,“材料丰富”就是指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要充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至少要用到三个事例,最好能有五六个。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同学们哪能有这么多的材料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没有材料,拿什么写呀?因此,必要的材料积累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尤其是要提供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素材给学生。教师要不断搜集、整合这些材料,然后及时印发给学生。当然,积累素材固然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用材料的习惯。因为一个高中学生说他脑袋里没有储存一点材料那也是假的,关键是有些学生平时没有用惯材料,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从何想起。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能把“储存库”中的材料给调出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首先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不外乎是三个方面:从课本中来,从课外阅读累积中来,从生活中来。学生主攻的方向是课本,因为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课本上的东西多多少少总能记住一些。如果能把课本中的材料用好,写出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是完全没问题的。比如关于“语言与沟通”这个话题(04年广东省高考题),就能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例子,结果找到了许多可用的材料:烛之武发挥语言的魅力,加强了和秦王的感情沟通,不费一兵一卒,智退秦师;邹忌充分运用类比性的语言从内心打动了齐威王,威王大开纳谏之门,从而使齐国能“战胜于朝廷”;触龙也是从语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赵太后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使赵太后最终能改变主意,同意让长安君到秦国做人质;还有3像孔子、孟子、廉颇、孔明等等,他们善于用语言加强与别人的沟通,从而能名垂千古。我觉得大部分作文题,只要是写议论文,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因此,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找材料,应该成为高中作文训练的重头戏。同学们运用材料时,如果课本上的例子也记不住几个,那该怎么办?是不是强迫同学们去记一些素材呢?当然有必要指导他们去积累一些素材,但这些同学连课本上的东西都记不住多少,可想而知,要他们去记课外的素材该有多难。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办法还是有的,就是充分运用好他们所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这部分学生他们可能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可能是电影、电视迷,那就让他们用电影、电视明星作材料;他们也可能喜欢体育,那就让他们用体育明星作材料;他们也可能喜欢音乐或美术,那就让他们用艺术名人作材料;他们还可能只喜欢网络,也不要紧,网络名人也是层出不穷┉┉总而言之,只要多方挖掘,善于利用,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材料的运用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材料丰富可能不是人人都做得到,但一般的学生每篇议论文用好两三个材料是完全做得到的。其次是要打开思路,让同学们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和使用材料。拿到一个作文题,有些同学可能目瞪口呆,头脑一片空白,一个材料都想不起来,这时就有必要告诉他们一些思维的方法了。如主要让他们训练两种思维方法:一是纵横思维,即在审好题、确立好论点之后,要求学生由古到今、从中到外两个角度分别去寻找材料;二是正反对比思维。比如在指导学生训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这个话题时,学生在确立论点后,我先引导学生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找材料。古代有齐威王、鲁庄公、刘备、唐太宗等人就是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今天有亚洲飞人刘翔、网坛女将孙甜甜/李婷、中国女排等等,相信自己,挑战自己,创造了奥运会的神话;中国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因为相信自己,相信人民,开创了中国的两个伟大时代,外国有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等人坚守自己的科学精神,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寻找材料:上面事例都是正面的,主要找反面的,例如由于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秦国倒行逆施,最终覆灭;马谡盲目自信,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听取别人的劝告,最终痛失街亭,身首异处┉┉这样训练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找出“储存库”中的材料。不仅如此,这样还能避免材料使用的单一性,使材料运用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使事实论据更典型,更有说服力。三、议论文的论证。议论文中用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叫论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正反对比可以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即列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4例如:《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先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再从全文来审视,《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作者托古言事,增加了立论的力度。又从“长少”“贵贱”的对比中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第一、二段正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而第三段紧紧呼应着前面两段的论述从正面论证了作者观点。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作者这段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的精辟阐述,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总之,《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2、类比论证法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例如:《韩诗外传》中子贡与齐景公的一次论辩: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答道:“鲁国的仲尼。”“仲尼是圣人吗?”“是圣人!岂止是贤人呢?”“他是怎么样的圣人呢?”5“不知道。”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子贡答辩道:“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知道江海有多深呢?”--------戴天而不知天之高、
本文标题:-高考议论文写作全攻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