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003第三讲认识论(08-09大纲)
第三讲,认识论(教材第一、二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引言:认识论的内容及其在大哲学中的作用一、中西哲学史上主要的认识理论(马哲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二、认识结构的发生,认识的获得及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标准的范围)三、还原论认识方法和辩证法的认识方法(科学主义的问题)四、人的认识的可靠性,相对性和终极有限性,世界观上对话的必要性引言:认识论的内容及其在大哲学中的作用认识论概括地说是对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也可以说认识论起源于人的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能力、结构、来源、途径、方法、普遍可靠性、限度、功能、规律等等的考量,对人获得和应用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认识论也是通过哲学的“讲理”和“反思”才能成立。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认识活动的自觉性。从内容上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内容、方法、功能,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学问。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界定认识及相关的认识的概念、源泉和标准,认识可能的种类和其确定性(正确性)程度,认识者和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知识的范围,基础和本性,认识的各种方式、真理的性质、以及知识和信仰的关系,甚至认识的社会条件等等。认识论在构成大哲学的铁三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理论地建构起来。认识论也把对本体和价值的认知转化为认识方法和行为方式。认识论和价值论成立的最终根据或理由又是由本体论提供的。一、中西哲学史上主要的认识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广义实在论与狭义非实在论和否定知识的理论1,广义实在论广义实在论包含狭义实在论。后者一般指在肯定主体思维或认识之外的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先在性和实在性的认识理论。所以,科学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物质世界是感觉经验的基础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属于狭义实在论。实在论(Realism),西方哲学史上的绝大部分认识论学说,只要不是封闭在人的语言,人的主观世界的范围内,就都是在广义的实在论范围之内。实在论本身内含着一个前提,即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对应存在的对象世界或实在是可知的,或可以认识的。康德哲学试图综合或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但是他在论证经验科学的认识是可能的同时,也把本体(物自体、上帝、心灵)悬置起来,不再当作认识的对象。20世纪的新实在论,主张被认识的对象具有实在性,即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对象的本性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的,而是“中立的”,暗示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取中间立场。2,狭义非实在论——对认识对象给予了限制,认为哲学认识所达到的范围只是感觉经验或语言达到的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认识有意义有作用。超出这个范围的实在,哲学不能认识。(1)实证主义(Positivism,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法国和美国):注重经验事实,排斥思辨的观念和抽象的原则,把“事实”限定在感官所给予的直接的感觉经验,即“现象”上,认为只有这样的经验、事实或现象才是“确实”、“真实”、“有用”的,即“实证的”;而实证的事实、经验或现象是知识的唯一可能的对象,也是认识的范围,科学只是描述这些事实、经验或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这种关系即是“规律”。(2)心理主义(psychologism),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把主体的心理经验当作哲学的唯一或基本对象的哲学思潮。按照心理主义的逻辑发展,哲学就会从纯粹思维的领地被驱逐出去。(3)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产生于并主导了20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分析哲学本是面对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思潮对传统哲学的瓦解,要拯救哲学纯粹思维特权的一种努力,然而,他们开辟的新领域却是语言。这个语言学转向同样走进了非实在论的哲学范畴。分析哲学较有代表性的主张:弗雷格的逻辑本体论。罗素:“逻辑是哲学的本质”。1914年,罗素提出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或“人工语言学派”,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剑桥-牛津学派”、“牛津学派”或“日常语言学派”,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认为哲学家的错误在于违反语言的日常用法,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治疗”这种“哲学精神病”。3,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西方哲学的发展以怀疑或置疑为动力。怀疑在哲学中是不可能缺少的积极的或构造性因素。但是哲学史上的怀疑主义或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从根本上怀疑和否定人认识实在的可能性。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483-375B.C.)有三句著名论断:什么也没有,或什么都不存在。即使存在着什么,我们人也无法认识。即使有人能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休谟是最典型的从经验主义走向怀疑论的哲学家。康德也被广泛地认为是不可知论。实际上康德在解决休谟提出的问题时,实现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的自觉揭示提高了人类对自己认识限度的认识。康德哲学认识论的问题有三:一是知识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根据是先验的认识图式;二是认识的一次完成论;三是通过证明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而解构了本体论的合法地位。4,非理性主义。在认识论其积极意义在于发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被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如意志、直觉、幻想、灵感、情绪、生存体验或内心体悟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和作用;其消极影响在于,完全否认人类理性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夸大理智和逻辑的缺陷,将理性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完善性夸大为一无是处完全无用,而要完全以非理性取而代之。直觉主义。柏格森(1859-1941)认为,实在表现为“生命之流”,其存在状态是“绵延”(duration)。生命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就是精神。而物质世界是精神性的生命运动在其创造性演进中形成的沉淀物。哲学形而上学的对象和主题是生命之流,是精神,对此只能采用直觉的方法,借助精神对精神的直视来把握,在自我的内在生命中来把握。克罗齐(1866-1952)把知识分为直觉的知识和逻辑的知识,认为逻辑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智获得一般概念(共相)的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虚假的,至多只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工具的作用而无真理的意义。直觉则是关于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知识,只有它才能达到事物的内容。因此理智要依赖直觉,直觉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5,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独到的哲学大智慧,有非常到位的本休论,价值论,也有非常到位的认识论。只是我们的认识论与西方哲学相比,是把感觉经验与知识理性或感性与理性,生命过程与认识过程,知与行非常紧密地融为一体了。中国哲学认识论有如下特点。(1)中国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紧密合一,于求道、闻道、悟道、载道中自觉地贯彻着“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这既是价值原则又是认知原则,或既是善的原则,又是真的原则,同时也是行的原则。(2)而在认知着重上,中国哲学是还有着务实、求本、执善、重人的鲜明特征。相比于西方哲学思辨、两分法与还原论特点(神圣与凡俗,精神与物质,共相与殊相,知与行,认识与价值,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理论与人生等等都是两分的。)中国哲学认识论是和合的、整体的、综合的、中庸而不走极端的。(3)中国哲学认识论属于非常到位的实在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虽然也探讨过认识的相对有限性——如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见《庄子•秋水》)。对认识的终极有限性就更是自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只评说不争辩)。”(《庄子·齐物论》),然而中国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实在论的,可知论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哲学从来就是生活第一,关注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或生存状况。(4)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是以行为归的,而行又是以德主导的,知行又是强调不走极端的。(5)中国认识方法论是非常深刻的辩证认识方法论(后详,此略)(二)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特点(实践在人的认识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非常到位的实在论,即认为人的认识要面对真实地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实在,是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6页:主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59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按照中国哲人的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教材30页上给我们的马哲的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31页: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由于马哲在概念上的笼统和不严谨,把实践归结为物质性活动,因此有一系列的问题。“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8页第二目前一段,肯定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但是是在实践的决定作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即没有跳出“归根结底蛋生鸡”的思维模式。认识的本质。教材59-60页,:“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教材以唯物和唯心、辩证认识与机械认识划界,肯定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认识形成的过程性,批驳了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和认识一次完成论。相对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的忽视实践,忽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方面对西方哲学有新的贡献。认识运动的规律。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教材60-62),要经历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类认识的总过程(教材62-64),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上不断反复的无限循环,内容上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有几个非常严重的缺陷:一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主观结构或主体条件;二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三是忽略了人的认识价值规范性;四是停留于表面的笼统的描述,不具有得到正确认识的可操作性。马哲认识论继承黑格尔辩证认识论,有两个深刻的内容我们须领会。一是教材59页上提及的人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二是教材63页上,人的认识的任务是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应当补充上中国哲学善与真或价值与真理的统一。(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认识论原则和方法的功能及局限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内涵的经典解释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逻辑地内涵了从实际出发这一实在论认识指向,但是不止于这一认识指向。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论述全面地看,包含着下述几层意思:一是实事求是要“有的放矢”,克服教条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二是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在操作上要求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不能想当然。三是实事求是要求对规律、对事物本质有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四是实事求是不能满足于一般规律,还要深入到对特殊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解放思想可以在不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可以是维持原有理论指导的理由,也可以是突破原有理论指导的理由。关键在于原有理论指导是否在时代的条件下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的最重要的功能,在立的方面可以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丰富和深化已有认识。在破的方面则是突破已经背时的与实践要求相违背的或成为人们迷信对象的教条。实事求是的功能和作用范围。首先,实事求是是个认识论原则,或者是个认识方法论原则。它具有实然效用性价值。其次,在人文意义上,它也可以成为一条强调诚信的伦理规范,要求我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然而,第三,作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伦理规范,好人可用,黑社会集团内部也可用。因此,实事求是本身并不能保证我们在宏观价值方向上作出正确选择。上面是本讲四个大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所涉及的马哲认识论内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要求大家理解。二、认识结构的发生,认识的获得及真理的检验(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认
本文标题:003第三讲认识论(08-09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