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1第三节知识经济一、什么是知识经济(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广义的,指一种经济形态或经济时代。狭义的,指知识产业。我们使用广义的概念。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不是使用了知识的经济都是知识经济的范畴,而是强调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核心作用。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对经合组织报告的发展。1997年6月23~25日在全球知识大会上主要讨论全球性知识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都存在劳动、资本、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的时代,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是划分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OECD在1996的报告中揭示了知识经济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电子、航天业等;二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教育、通信、信息服务业等。“知识经济”的概念历经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Toffler)等人提出初步概念以来,90年代再经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系列报告、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著《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论述,使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与核心理念更为人所知。注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其前身是1948年4月由西欧十几个国家在巴黎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60年12月14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20个国家签署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61年9月30日在法国巴黎正式宣告成立,简称经合组织或经合发组织。宗旨: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帮助各成员国制定和协调有关政策,以提高各成员国的生活水平,保持财政的相对稳定;鼓励和协调成员国为援助发展中国家作出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状况,促进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二)知识经济的内涵(1)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知识经济在配置上以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于自然资源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并且通过智力资源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2)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按联合第一章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2国组织的分类,它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21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3)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知识经济的消费或使用,主要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如在食物中,基因农作物产品的营养成分高于传统农作物;在能源中,太阳能、受控热核聚变能的能量大于煤和石油;在人们的交流中,信息网络终端多媒体的利用优于火车、汽车、飞机和电话。同时,利用知识与智力开发富有自然资源作为载体的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技术对稀缺自然资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三)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差别不同的划分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劳动经济、资源经济、智力经济等。农业经济阶段: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简单的生产和运输工具,按土地和劳动资源的占有分配。经验知识的运用。工业经济阶段:以工业为主,被开发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生产和运输工具越来越先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商业被分离出来并高速发展,专门的服务性行业产生。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决定着工业的发展。经济差异、贫富差异急剧。知识经济阶段:知识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使人们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差别比较内容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核心生产要素资本、有形资产、工业劳动力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人力资本生产特征规模生产、自动化、集中型、计划性敏捷生产、网络化、虚拟化、分散型、及时性管理特征科学管理、成本、质量、效率管理信息化、创新、柔性、适应性管理产品特征以技术为基础,标准化、系列化、周期长以知识为基础,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周期短市场特征全国性,相对稳定全球化、变化快、多样性技术特征大规模技术生产、流水线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柔性、规模变小产业特征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资本密集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知识密集其他特征就业率举定于经济状况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生产者与用户分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知识型劳动者就业率高劳动者与管理者整合用户参与生产过程终身学习第一章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3“知识经济”是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经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经济”相对而言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中的一个崭新阶段。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没有知识人类就不能进步,生产力就不能发展。在“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也需要知识,但是所需知识的层次不同。“农业经济”时代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工业经济”时代是以一般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在这里信息化、数字化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的大发展是在90年代,因此为什么人类能在20世纪末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不难理解了。二、知识经济思想的发展(一)知识经济产生的背景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科技和经济基础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群。这些科学技术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进入消费领域,社会对高科技产品又形成巨大的需求。这是出现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1997年2月克林顿以官方的语言确认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项国策。(二)知识经济思想的产生1、知识经济思想是20世纪有关经济思想的综合第一个阶段:1912年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A.Schumpeter)、1921年奈特(FrankHynemanKnight,1885~1972,芝加哥经济学派创始人,他的5个学生都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奖)分别提出各自的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启蒙阶段。奈特认为,企业家(为追逐利润而发生的)创新行为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熊彼得奈特在1912年提出来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植物性增长,而是创新所引起的增长。在1936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按照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初步形成阶段。马克卢普、丹尼森、波拉特、鲁宾等从实证角度论述和发展了这个思想。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出了“知识产业”(KnouledgeIndusty)概念。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索洛利用美国1909—1949年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段时期每劳动第一章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4小时产量增长的超过80%的部分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1957年爱德华·丹尼森(EdwardFDenison)在西蒙·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分析基础上和索洛余值法的启发下,提出的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模型(丹尼森余值法),研究成果支持了索洛的估计,结论是:尽管人力资本是重要的,但技术变革起着支配性作用。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6年以来,在OECD报告后,正式形成阶段。2、创新理论与知识经济思想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其继承者将创新独立为技术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经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特点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以创造市场价值为目的;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经营中为过程;以实现市场价值为成功的标志;罗斯韦尔(威廉.罗斯韦,美国宾州州立在学人力资源开发教授)归纳了技术创新的五代模式: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式,创新始于研发的技术机会,市场被动接受创新的结果。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的创新模式,市场研究开发的动力,推动研发开展。第三代创新模式:市场与技术结合的创新模式,厂商的研发与市场营销、厂商的运作与公共关系部门之间互相影响。第四代创新模式:一体化创新模式,强调厂商内部创新的一体化,各部门、各环节并行或互助,实现整体创新目标。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或网络化创新模式,为适应将创新产品或工艺尽快投入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创新来源于厂商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厂商通过内部团队集成的方式将研发成果与商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或通过外部厂商或市场的集成促进研发成果市场化。内部团队集成,不仅包括专业人员,还包括营销、全球客户、供应商、销售商、技术厂商等。这个创新模式中,包含了知识作用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费里提出,技术创新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80年代末瑞典经济学家兰德瓦尔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创新的体制因素比跨国因素更重要,一国内的技术流动、企业相互影响,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远远强于国家间的作用。1983年美国福斯坦大学教授阿瑟,考察经济中的自我强化机制,提出了“特定路径依赖”等概念,“特定”,现实经济中村财一种可能无效的均衡状态,“路径依赖”,经济从一种均衡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均衡状态依赖于一定的路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诺斯教授(新制度经济学),将此用于经济制度比较研究,发现从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存在某种路径依赖,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实际存在某种“锁定力量”,摆脱锁定力量的路径,一是开放市场、寻求外国投资、打破内不均衡。二是增加知识投入,从国家创新体制内部实现状态的转变。第一章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53、经济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思想马克卢普、丹尼森、波拉特和鲁宾等,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证和发展了知识在经济中作用的思想,推动知识经济思想的发展。他对美国1948-1984年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发现实际增长比计算的增长超出了66%,分析后得出来源于科技进步。日本对1952-1962年经济增长来源的分析是:增长来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百分比20.213.2`66.64、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思想美国经济学家阿洛、罗默等人,继丹尼森之后建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导致技术的变革,知识的积累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美国经济学家马罗运用罗默的方法,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严重阻碍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不是缺乏有形资本,而是缺乏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是:新兴的经济以知识、信息为基础,因而制度安排和价格体系应充分地使知识、信息得到有效配置。新知识的探索与开发领域十分广泛,为经济的无限增长提供了可能。新经济增长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依赖于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经济外部性出现收益递增效应,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5、OECD报告与知识经济思想的系统化1996年在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本文标题:03第三节知识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7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