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AI人工智能 >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1028收稿日期:2009年12月23日發佈日期:2009年12月26日頁碼:1/8《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兼論係詞“是”來源問題(首發)楊錫全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摘要:考察發現出土簡帛文獻中“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證明“是〓”當釋讀為“是謂”,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且“是謂”、“謂”、“此謂”等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解釋、說明的動詞,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關鍵字:補證“是謂”“是〓”“此謂”“是”解釋、說明係詞一補證:“是謂”、“是〓”同“此謂”關於出土簡帛文獻中“是〓”用法的釋讀問題,此前拙文《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出土文獻“是〓”句淺析〉補證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11月3日、12月2日)將出土文獻中“是〓”句和“是謂”句從句型和表達作用方面進行粗略對比,得出“是〓”應釋讀為“是謂”的結論。通過進一步考察,發現“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今補證如下。如:(1)土忌:正月二月丁、庚,三月四月丙、己,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丁、庚,九月十月丙、己、癸,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此胃(謂)九忌,不可立垣。(《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2073,2083,2093)(2)正月二月丁、庚、癸,三月四月丙、己、壬,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甲、丁、庚,九月十月丙、己、庚,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凡,是〓九忌,不可垣,一堵必有死□。(《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41)同一句話,兩種文獻分別使用“是〓”和“此胃(謂)”,證明“是〓”即為“是謂”,“是〓”中的“是”同“此”,作指示代詞;“〓”當是“謂”之重文。又如:(3)春己亥、夏丁亥、秋辛亥、冬癸亥,是〓□日,不可起土攻,則死亡(《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31)(4)春之己亥,秋之辛亥,冬之癸亥,是胃(謂)牝日,百事不吉。以起土攻(功),有女喪。(《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36背)(5)……亥,此牝日,起土功,有女喪。(《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262)句(5)“此”後省略“胃”字,句子意思不變。可以看出,“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又如:(6)離日:是胃(謂)根山,禹離日也……日與字(支)夾根山,是胃(謂)離日。(《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1393、1403、1413、1423、1443)(7)此所胃(謂)艮山,禹之離日也……□與枳(支)刺艮山,之胃(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1028收稿日期:2009年12月23日發佈日期:2009年12月26日頁碼:2/8離日。(《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7正3-49正3)“是胃(謂)”同“此所胃(謂)”、“之胃(謂)”。實際上即是“是胃(謂)”同“此謂”之證據。再如:(8)【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28、29)(9)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挫)其閱(銳),解其紛,是胃(謂)玄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38、39)(10)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60、61)“是胃(謂)”、“此之謂”、“此胃(謂)”三者相同。“此謂”句在出土簡帛文獻中使用非常多,例如:(11)國無盜賊,賢㝅(慤)則起,暴亂皆伏,此謂順天之時。(《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4、5)(12)東方為左,西方為右,南方為表,北方為裏,此胃(謂)順天之道。(《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7、8)(13)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饑),土敝者亡地,人埶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13上、14下)(14)主兩則失其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4上、24下)(15)春擊其右,夏擊其裏,秋擊其左,冬擊其表,此胃(謂)倍(背)生擊死。(《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23)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看出“是謂”、“是〓”同“此謂”,說明“是〓”當釋讀為“是胃(謂)”,“〓”當為上文“胃(謂)”之重文。反之,如果將“是〓”釋讀為“是是”,然而卻無相類似的“此是”句,而恰恰“此是”的“是”才應當是真正的係詞。二係詞“是”的來源“是謂”、“謂”、“此謂”等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表解釋、說明的動詞(參看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篇文章),對文獻中的一些現象、概念、術語進行解釋、說明。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也就是說,“是”由指示代詞發展到係詞,中間有個過度階段,即“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一)“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及其來源上文例(5)提到“此”後省略“胃(謂)”字,也有“是”單獨使用(“是謂”省略“謂”)的情況。我們還是主要考察《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兩組特殊句子。先看第一組“是〓”句,共8句(其中例23為補出者):(16)鬼恒召人出宮,是〓遽鬼,毋(無)所居。(簡28背3)(17)凡鬼恒執匴以入人室,曰“氣(餼)我食”雲,是〓餓鬼。(簡62背2)(18)人毋(無)故鬼攻之不已,是〓刺鬼。(簡27背1)(19)人毋(無)故鬼昔(藉)其宮,是〓丘鬼。(簡29背1)(20)人毋(無)故而鬼取為膠,是〓哀鬼。(簡34背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1028收稿日期:2009年12月23日發佈日期:2009年12月26日頁碼:3/8(21)一宅中毋(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棘鬼在焉。(簡38背1)(22)一宅之中毋(無)故室人皆疫,多瞢(夢)米(寐)死,是〓鬼貍(埋)焉。(簡41背1)(23)人毋(無)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丈夫女子陏(墮)須(鬚)羸發黃目,是宲宲﹤是〓宲﹥人生為鬼,以沙人一升�其舂臼,以黍肉食宲人,則止矣。(簡43背1、44背1、45背1、46背1)對比第二組類似的“是”字句:(24)人毋(無)故而鬼惑之,是鬼,善戲人。(簡32背1)(25)有眾蟲襲入人室,是野火偽為蟲。(簡35背3)(26)鬼恒襄(攘)人之畜,是暴鬼。(簡37背3)(27)鬼嬰兒恒為人號曰“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簡29背3)(28)人毋(無)故而鬼有鼠(予),是夭鬼。(簡32背3)(29)一室人皆毋(無)氣以息,不能童(動)作,是狀神在其室。(簡36背2)(30)一室人皆夙(縮)筋,是會蟲居其室西臂(壁)。(簡39背2)(31)女子不狂癡,歌以生商,是陰鬼樂從之。(簡47背2)(32)人毋(無)故而鬼祠(伺)其宮,不可去。是祖口遊。(簡49背2)(33)鬼恒羸(裸)入人宮,是幼殤死不葬。(簡50背2)(34)人生子未能行而死,恒然,是不辜鬼處之。(簡52背2)(35)人毋(無)故室皆傷,是粲迓之鬼處之。(簡57背2)(36)犬恒夜入人室,執丈夫,戲女子,不可得也,是神狗偽為鬼。(簡48背1)(37)鳥獸能言,是夭(妖)也。(簡59背1)(38)鬼恒夜鼓人門,以歌若哭,人見之,是兇鬼。(簡29背2)(39)人若鳥獸及六畜恒行人宮,是上神相。(簡31背2)(40)鬼恒從男女,見它人而去,是神蟲偽為人。(簡34背2)第二組句子的“是”字同第一組的“是〓”,可看作“是”後省略“胃(謂)”字,同句(5)的用法。而此種用法“是”已經帶有動詞詞性。因為“是”的表達作用相當於“是胃(謂)”,即使“是”後省略“胃(謂)”,但是“是”身上兼有了“胃(謂)”的意義,相當於“說的是”,表示解釋、說明。這種發展當是“是”和“胃(謂)”經常結合使用的結果。“是”後的“胃(謂)”省略之後,“胃(謂)”的意思轉移到了“是”身上,使得“是”從原來的指示代詞發展為表解釋說明的動詞。傳世文獻中可以找到用例(以《論衡》為主):(41)……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論衡·逢遇》(42)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竊簪之臣親於子反,雞鳴之客幸於孟嘗。《論衡·逢遇》(43)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論衡·逢遇》(44)漢朝智囊筆墨淵海,窮無以應者,是事非議誤不得道理實也。《論衡·亂龍》(45)主曰:“我食寒�而得蛭,念遣之而不行,其罪乎?是廢法威不立也。”《論衡·福虛》此種“是”字句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系詞句,“是”當為解釋、說明事情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1028收稿日期:2009年12月23日發佈日期:2009年12月26日頁碼:4/8生的原因。《論衡》中同樣有“是謂”句和“謂”字句。如:(46)太史公曰:“富貴不違貧賤,貧賤不違富貴”,是謂從富貴為貧賤,從貧賤為富貴。《論衡·命祿》(47)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論衡·問孔》(48)孔子謂“忠非仁”,是謂父母非二親,配匹非夫婦也。《論衡·問孔》(49)叔敖信俗言而埋蛇,其母信俗議而必報,是謂死生無命,在一蛇之死。(論衡·福虛)(50)“所當觸值”,謂兵燒壓溺也。“強瘦弱夭”,謂稟氣渥薄也。《論衡·氣壽》(51)若此者,謂本無命於天,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論衡·初稟》(52)何謂強死?謂伯有命未當死而人殺之邪?謂伯有無罪而人冤之也。《論衡·死偽》“是”的表達作用相當於“是謂”或“謂”,兩種用法并存,說明“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尚處於發展階段。不難看出,“是”的此種動詞用法就是源於“是謂”省略“謂”的用法,也即來源於“是”的指示代詞用法。(二)係詞“是”來源於“是”的動詞用法1、研究回顧及存在問題關於係詞“是”的來源問題,學界大致有五種看法:①以王力先生(1937)為代表,認為係詞“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②以洪成玉先生為代表,認為係詞“是”從形容詞“是”引申而來;③以Sian(1986)先生為代表,認為表肯定義的“是”與表否定義的“非”對應發展,最終促成肯定義的“是”演變為係詞;④以佟學良先生為代表,認為係詞“是”原本就是係詞,不存在演變問題。⑤陳寶勤先生認為:“係詞‘是’字判斷句產生之源為戰國末期以前‘體詞+是+體詞’、‘副詞+是+體詞’、‘體詞+是’、指示代詞‘是’字判斷句,係詞‘是’是在作謂語表示確定意義形容詞‘是’的影響下,由上述判斷句中指示代詞‘是’促生而來。”1學界一般以王力先生觀點為主。然其中亦存在疑問。比如馮春田先生就強調:“設想係詞‘是’來源於指示代詞‘是’,遇到的主要困難就在於有些句子是不能用‘是’復指主語或者無需復指主語的。但是,係詞‘是’的出現是不受這種限制的。”2Sian先生則質問:如果指示代詞“是”具有復指功能,那麼新的一代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是如何不再把它當作一個復指代詞的?3馮春田先生和Sian先生都指出了王力先生的設想中的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是”作為指示代詞是對其前面的成分的指代,不跟後面的成分發生關係。係詞“是”說明事物是什麼,或者說明事物之種類、性質、形態。其語義功能主要有表示判斷、表示同一和類屬、表示強調。認為係詞“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從語法規律上難以作出合理解釋。漢語單音節虛詞除副詞“也”、“唯”等由語位造成外,一般是語音、語義所造成,即由實詞同音假借或語義
本文标题: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8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