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ABA教学方法介绍(一)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BehaviorAnalysis,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Trial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Trial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ABA教学方法介绍(二)项目一:摹仿大肌肉群运动:1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2就可以开始了)。②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拍桌子拍手挥手(象打招呼似的)握双手拍腿摇头点头转身用手把脸捂起来拍肩膀跳抱臂拍肚子踏步伸手敲椅子插腰拍头摩擦手掌等③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4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5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6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项目四:摹仿口形的运动:①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边示范边说:“这样做。”口型动作包括:张嘴伸舌头噘嘴磕牙齿吹的动作笑吻舌头抵上下牙齿等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3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4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5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6令就能够正确反应。项目七:相配、区别物体A.相配(一双、一对物体)①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②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7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8同9时叫他相配,10“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④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B.相配(两双、两对物体)①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2把两个不3同4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5一个勺子,6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7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8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9)给孩子,10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11如果他摆得不12对,13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14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15对”并且重复16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17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18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19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相配(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②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注意:在做好了A.B.
本文标题:ABA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9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