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研究综述
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研究综述作者:刘海华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录入:Admin字体:一、国外隔代教养方面的独特研究在西方社会,传统上祖父母的作用更多定位于与孙辈们娱乐而没有太多的责任。[1]但自上个世纪90年后,随着代理父母(surrogateparents,即孩子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照顾孩子,祖父母替代父母担当孩子的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的监护人))增多,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方面:1、隔代教养家庭的区分(1)从家庭结构的分类来划分第一类型是以祖父母为主的家庭型,即由祖父母担负整个家庭的重任,又可分为五类。第二类型则以孙子女之父母为主的家庭类型,可分为四类,见下图。(2)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划分这个维度可分为三类:祖父母仅负责孙子女白天的照顾责任;祖父母扮演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祖父母合法保护孙子女者,这种类型又可分为三类:祖父母获得保护身份;祖父母成为孙子女合法的监护人;祖父母领养孙子女。一般而言,越是后者的祖父母,其对孙子女承担更多的角度和责任。结构示意图可见下表:[2](3)从隔代教养家庭包含的范围分类分为广义和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广义的隔代教养家庭泛指祖父母任何一方或双方与孙子女有共处的时间,承担任何教养责任的;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Skippedgenerationfamilies),指孙子女的父母完全放弃担负孩子的教养责任,家庭中仅祖父母与孙子女同住,而孩子的父母几乎不出现,祖父母完全承担孙子女的全部责任。美国学者倾向于以祖父母为一家之主的角度来划分隔代教养家庭,即从狭义隔代教养家庭的角度来研究隔代教养。国内关于隔代教养家庭的研究很少,但从相关文献可见,基本上是从广义隔代教养家庭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隔代教养;在隔代教养家庭结构方面,二种类型并存,并没有像国外研究中明确地区分为二种类型。2、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影响的研究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目前国外隔代教养研究的焦点之一,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祖辈的经济、身心健康、婚姻质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CarolMMusil,MuayyadAhmad(2002)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对自身健康评估更差;Strawbridge等人(1997)研究中发现,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更差,在躯体活动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3]有少量研究表明:祖辈担任教养孙辈的重任对其健康并没有太大影响,独居、寡居祖辈和担当隔代教养的祖辈在健康上几乎没有差异。另有少数研究表明:担当代理父母对祖父母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如在照顾孙辈中,祖辈又一次体验到当父母的感觉,摆脱孤独,增加自我价值感、归属感等。为了减轻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所受到的各种负面影响,国外学者做了一些研究,[4][5]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出台相应的公共服务制度与政策、为祖父母提供经济资助、生理与心理咨询等能有效缓解隔代教养对祖辈的消极影响。而国内不太重视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影响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3、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范围涉及祖孙关系的概念构成、祖孙关系的特征和模式、祖孙关系分类等几个方面。研究中孙子女年龄多处于学龄期或成年期,很少有婴幼儿与祖父母关系及这种祖孙关系对幼儿发展功能方面的研究。多数研究焦点仅限于祖孙关系中的一方面,集中于祖孙间互动、情感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很少,纵向研究也几乎不存在。缺少对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背景下的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国内心理学角度祖孙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没有对学龄前儿童祖孙关系的研究。二、隔代教养的有利因素国内学者对隔代教养有利因素的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有下面几点[6][7]:1、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一方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良好的祖孙关系并建立祖孙间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成为孙子女与其父母的沟通桥梁。2、祖辈家长有抚养孩子的实际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父母容易。3、祖辈家长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4、大家庭人际关系过于复杂,而核心家庭人际关系又过于简单,使孩子在家庭社会中无法领会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由祖父母和双亲共同组成的家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5、老人有较平和、宽容的心态,他们对孙辈的要求不像父辈那么高,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环境中成长。三、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陈丽欣等人(1999,2000)研究发现隔代教养的正面影响力相当少,而负面的影响力却很大[8]。1、隔代教养的误区[9][10](1)祖辈在教育孙辈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祖辈与父辈所创造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孩子比较容易形成两面人格;(2)祖辈世界观隔代传播,易导致孩子与时代脱节;(3)容易导致亲子隔阂,一方面祖辈与父辈因教育方式不一致产生隔阂,另一方面祖辈对孙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对子女的严加管教,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4)祖辈常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限制多于引导,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有调查发现:隔代抚养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则达24%。2、祖辈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11][12][13](1)溺爱式。其表现为:事事包办;百依百顺;纵容护短;物质刺激。(2)撒手式。一些祖辈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教育采取放任自流,不负责任。(3)虐待式。3、隔代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国外学术界重视隔代教养对祖辈家长身心影响的研究,而国内学者重视隔代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1)祖辈过度迁就助长了儿童任性执拗的性格[14][15]。有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者的子女由于隔代教养,容易产生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另有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隔代教养,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16][17](2)祖辈的越俎代庖削弱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18](3)祖辈的观念滞后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4)祖辈的教育不科学阻碍了儿童的优秀品质形成。李炎(2003)、刘沛洲(2004)调查表明[19]”隔代教育”下的儿童,难以接受批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等。(5)隔代教养阻滞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祖辈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如少言寡语、爱静不爱动,影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发展。(6)隔代教养有违儿童营养的科学与平衡。据某幼儿园调查[20][21],由祖辈直接管教的孩子,大约有72%的人不同程度地吃营养补品,忽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而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缺钙、维生素等,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7)隔代教养是问题儿童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关资料显示[22],目前国内六成以上的失足青少年与隔代祖辈的育孙不当有关,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百般“呵护”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入犯罪深渊的;社会上早就开始流行这样的观点:隔代教育,是误人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被祖辈带大的孩子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极大。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综合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8)易引起家庭冲突从而影响孩子成长。[23]祖辈和父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会敏锐地感觉到,并对其情感产生不良影响,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国外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Kleiner,Hertzog与Targ(1999)认为隔代教养的女孩易有情感与情绪的问题;Golbert-Glen等人(1998)则指出隔代教养的儿童易有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也较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问题;ChildBehaviorChecklist,Dubowitz及同事发现,有26%隔代教养儿童有着行为问题,较一般儿童高出10%之多。Kleiner,Hertaog与Targ(1999)研究认为隔代教养中男孩最易有行为失序的问题;Golbert-Glen等人(1998)指出隔代教养儿童较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24]国外研究更多把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归因于隔代教养的成因,从其成因中分析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而国内研究侧重于从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中寻找隔代教育的不足及儿童发展中的不足。4、隔代教养存在问题的原因(1)祖辈家长的素质不高。李洪曾(2004)[25]调查表明: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的平均值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两者的差别在统计上有显著性意义。许多祖辈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导致隔代教养质量下降。(2)有些祖辈出于补偿心理,一味满足孙辈要求而导致对孙辈的溺爱;许多祖辈担心对孙辈管严会使家庭失和,因而对孙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有的祖辈家长认为孙子(女)年龄小,毛病小,树大自然直,对其错误采取忽视态度。因此,隔代教养中出现了溺爱、重养轻教育的现象。[26][27]四、隔代教养的成因分析在美国,祖父母成为孙辈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的监护人,与联邦政府和各州出台的鼓励亲属照看儿童的法律和政策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问题及家庭问题。Pinson-Millburn(1996)研究表明,祖父母成为代理父母的原因有儿童的父母去世、吸毒、入狱、酗酒、离婚、家庭暴力、家庭性侵犯、爱滋病、儿童虐待、少女妈妈、以及父母的精神疾病和贫穷等因素。[28][29]国内隔代教养的形成因素也愈趋复杂。其一,年轻的父母由于就业、进修、求学、经商等原因无暇照顾、教育幼儿。而我国0~3岁的儿童抚育机构还未健全,幼儿园也不能很好满足家长的需要,于是祖父母就承担起辅助双亲甚至是替代双亲教育孩子的责任。其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都较愿意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有的甚至把这作为自己的义务,并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获得快乐。[30]此外一些台湾学者[31](王钟和、郭俊豪,1998;陈丽欣、翁福元、许维素、林志忠,2000年3月;翁福元,2000;梁雅舒,2003年9月)分析,祖父母承担亲职角色是因为孙子女的父母离婚、丧偶、或遗弃、滥用药物、情绪或精神异常、或是爱滋病、戒毒、入狱服刑等等,使其无法教养自己的子女,祖父母则被选择来替代父母照顾孙子女的工作。这和国外尤其是美国部分学者有关隔代教养形成的成因分析大体相同。五、祖辈主要教养人的主要特点国外的研究表明:祖父母良好婚姻状况与祖父母照顾孙辈的时间与质量呈高相关;没有伴侣的祖父母则不大参与孙辈的活动,受过大学教育的祖父母更乐于照看孙辈,更多地与孙辈共同娱乐;此外,父母与祖父母的关系越好,祖父母越乐意提供对孙辈的支持和照顾。[32]国内学者李洪曾(2004)对上海作为儿童主要教养人的祖辈家长的研究结果表明:[33]1、祖辈成为主要教养人的家庭因素有下面七个:(1)家庭人数的多少;(2)亲子间共处的程度;(3)家庭的社会地位;(4)家庭人均月收入;(5)父母与子女的同住情况;(6)家庭的结构类型和(7)家庭的文化氛围。2、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有如下十个:(1)年龄大但并非年老体弱;(2)男性祖辈多于女性祖辈、祖父母多于外祖父母;(3)学历层次稍低;(4)专业技术职称稍高;(5)社会地位并不很低;(6)个人年收入低;(7)业余活动忙家务的多,忙事业的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少;(8)有一部分并不每天与孙辈在一起;(9)外地流动人口稍多;(10)党员比率稍高。3、祖辈主要教养人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起主导作用的传统观念和外来的新思想的交织,其教育观念中有“看不到儿童是会变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用主义思潮,有“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义狭隘眼光,有“目标是坚定的,途径可以多样”的现实主义态度。李洪曾的研究被试
本文标题: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1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