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2007-05-2716:38:32)转载▼—、中国与西方国家声乐的起源关于音乐与唱歌的起源众说纷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远时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鲁迅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文学、艺术、人类语言、音乐和唱歌起源于劳动。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舞蹈、诗歌是出现较早的意识形式,起先是三位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独立的艺术。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要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民族声乐”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狭义的讲:它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作品。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因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把声乐的起源、萌芽、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戏曲、杂剧、诗词、小曲、说唱等纳入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范畴。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一)远古原始时期声乐艺术的起源和萌芽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远在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居住在祖国大地上,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几千年以前,音乐(原始声乐)已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论,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矣。”这就是说人在抬木头的时候,前面有人喊,后面有人和,这样有利于团结力量抬起巨大的木头。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劳动号子”。也可充分证明音乐源于劳动。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节奏因素较突出。相传黄帝作有《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八阕”,是一首共含八个曲子的组歌,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可见中国声乐早在几千年以前远古原始社会就以其独特的,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生产劳动的音乐形式出现了。且有了劳动号子,祭歌,情歌等完整的声乐曲目。例如:《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仿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恳求上天保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二)奴隶社会声乐艺术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古歌时代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歌唱作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爱好。但唱的歌曲统治者和庶民是不同的。据《诗经》记载,当时存有305首歌曲,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15首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流行范围大约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朝初年(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近500年间的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颂”大多为古老的“祭歌”。“风”是《诗经》的精华,内容涵盖极其丰富,传载也有多种多样:有爱情、有劳动、有生活风俗、有讽刺、有童话等。歌唱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独唱、有对唱、帮腔等。西方音乐,14至16世纪中,人们从拜占庭帝国覆灭时被抢救出来的古手抄本以及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中,看到了古代希腊、罗马的灿烂文化,他们认为这些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长期以来被教会所抹煞、埋没,因之,现在必须“复兴古代文化艺术”,于是就兴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14至16世纪这两个世纪里逐渐增加了世俗性的题材内容、发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但仍未脱离复调合唱的旧框架。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在佛洛伦萨诞生了一种划时代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即抒情音乐剧)。从此,和声伴奏的主调旋律的独唱就取代复调合唱;音乐才与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歌剧就此诞生了。公元1594年,佩里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剧本,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音乐剧《达芙妮》。该剧于1597年在柯尔西伯爵的府邸中作首次演出,轰动了整个佛洛伦萨城。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只有5到6个段落留存下来。1600年10月,梅迪契公爵的妹妹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的喜庆活动中,演出了里努契尼作剧、佩里作曲(卡契尼在其中加进了一些他自己的段落)的《优丽狄茜》。该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叙述奥菲欧到冥府寻找被毒蛇咬死的妻子优丽狄茜,用歌声感动冥河艄公和冥王,让他把妻子带回人间。歌颂了爱情和艺术的力量,为适应喜庆的气氛,将结尾改为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竟管1600年以后音乐风格的发展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为出发点,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动荡和变化。歌剧的诞生和器乐曲的发展标志着巴罗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分支开始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独立发展;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转移;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式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而创作了一种新颖的朗诵性的曲调--宣叙调(Recitativo)。为使宣叙调演唱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悲剧朗诵调那样的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虚弱的假声,就需要有充足的呼吸支持和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而能致远的声音音质。为了要用独唱取代多数人的合唱,就要改进共鸣以取得充分的音量。这些就促使佛洛伦萨小组的成员除了创作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于是就在前人、特别是维基的三幕仅供清唱用的16世纪恋歌剧的演唱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BelCanto)。“美声”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巧,一种演唱的风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相信每一个刚接触到的学生都会得到类似的教导。古意大利美声学派,首先应该看作是一个文艺思想、艺术理想的学派,然后才视为歌唱学派。因此,可以推断出: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歌剧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又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初萌芽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映。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蓬勃开展,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封建、追求科学成了当时的潮流,法国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头,巴黎也就成了当时声乐教学、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剧演唱的中心。所以,尽管意大利在19世纪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歌唱家及优秀的声乐教师,但19世纪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却大都处在巴黎。不少声乐外行简单地认为唱歌只是一件高高兴兴、张口就来的事,只有真正走上了这条路,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当时的声乐研究大师们在生理学、物理学、声乐理论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分别做如下的介绍:㈠从生理学方面对声乐的研究;17至18世纪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缺乏生理学或物理学的知识。当时有极少数追求真理的医生,为了向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就不得不冒着触犯刑律的危险,半夜盗尸来作解剖。就这样,逐渐地积累了一些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开始了对嗓音生理的初步研究。1741年,外科医生佛兰所著的《论人声的形成》一书证明了声带振动是人体发声的根本原因,这是最早描写声带振动的著作。1854年,马努埃尔·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这是声乐史上和医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位声乐教师所发明的这面小小的镜子,至今仍为世界耳鼻喉科医生所使用。喉镜的发明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学的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人体发声机理作指导的新的教学方法,加尔西亚治学态度严谨,他在总结了自己丰富的演唱和教学经验后,于1857年出版了《歌唱艺术论文全集》,提出了“声门冲击”的理论。他的“声门冲击”学说在当时声乐界引起了很大震动,有人误认为他是在提倡嗓音,或是提倡用大声咳嗽的方法歌唱,因此大加抨击和反对。后来他做了补充,说这样的声门闭合是积极的,而喉外肌又不是用劲挤迫,使较放松的,这样才平息了这方面的误解。实际上,他的卓越的教学实践已无可争辩的证明了他的学说的正确。加尔西亚是世界公认的美声学派声乐教学和声乐理论的权威。他的“声门冲击”学说从生理学的角度证明了古典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发声、起音的正确性,并从理论上对美声唱法予以总结,从而使后人可以更加有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的练习正确的发声起音。1876年,德国医生曼德尔发表了生理学权威著作《嗓音卫生学》,首先提出了横膈膜在歌唱呼吸中的作用及其适用方法,极大的影响了19世纪的声乐界。从而稳固的奠定了美声学派的歌唱、发声的基础。㈡从声学物理方面对声乐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有人试图以管的原理解释人声和人声的共鸣问题,不过,只有到了海尔姆霍尔兹于1862年发表了名著《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之后,才奠定了声学物理的基础。海尔姆霍尔兹是19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理学和物理学教授。他认为乐音有三个主要的物理特征--音高、音量、音色等诸多理论,是声乐的奠基人。㈢从教学、演唱及理论上对声乐的研究;早在19世纪初期,意大利美声学派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到欧洲各国。当时的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纷纷林立,声乐也不例外,主要的可分为四大声乐流派:即以兰佩尔蒂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以加尔西亚为代表的“声门冲击”学说;以杜普雷为代表的“遮盖”唱法及以雷斯克为代表的“面罩”唱法。二、中西传统声乐艺术的比较中西方传统声乐艺术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声乐艺术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即音乐的源头和素材最早都是来自于民间,逐渐被知识分子提炼和加工,得以在形式上达到复杂平衡,而后又逐渐回归到简单,纯朴,而在具体的技术上,中西方声乐艺术发展了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历史,中国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但当时的舞大多是些巫术性的简单劳动性的,伴奏乐器极其简单,主要是以“歌”为主。尽管当时已有像《九歌》一类较为完整的声乐套曲,但由于其表现形式又有其原始的一面,我们把这一个时期形成的声乐艺术,称为“古歌时代”。《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枝,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不敢言归。”这个故事是说薛谭到秦青那里学习唱歌,没学多久,就认为自己已经学成,便向秦青辞别。秦青没有挽留,在送薛谭的路上,抚着树木高歌,其声音宏亮使林木振动,响彻云宵,薛谭听后,不再走了,请求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这可证明两点,一是秦青的歌唱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且有自己科学的歌唱方法,否则,不存在薛谭向其求学,二是证明当时声乐教学已有系统的教学方法。西周时期,出现了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可以说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属于中国西周时的“大司乐”。这个机构的职务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音乐教育主要是王和贵族子弟,也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学习内容有音乐美学理论、演唱艺术和舞蹈。随着歌唱的盛行和发展,也就产生声乐理论,当时对选择歌唱的学生也有了严格的要求,对歌唱的气息和演唱歌曲的严谨性也有了明确的要求。意识是说在歌唱技术方面更有明确要求:讲到歌唱声音的向上进行,要向上高举;声音的向下行,要向下沉落;声音的转折要像折断那样干脆;声音的休止,要像枯萎的树木那样的寂静无声;硬的曲折变化,像折线那样突然转变;软的曲折变化,要像曲线那样无痕迹;声音的连续进行,要像一线串珠。可以看出当时的歌唱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求气息运用流畅,声音优
本文标题: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3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