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挖掘与识别 > 111《兵车行》课件ppt
兵车行杜甫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35岁以前,是他读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和壮游时期(游吴越齐赵,结李白·高适),即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时期,诗作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35——44岁,是他长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时期,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此十年,诗人在长安求人援引做官,“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杜甫屈辱生活时期,后又参加考试,奸相李林甫作弊说“天下无贤才”无一人中考,杜甫十年不仕,也经常挨冻受饿,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统治者的罪恶。这十年也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5——48岁,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争,所以诗人一面同情人民,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后居于成都杜甫草堂。49——死,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漂泊的这是一年,他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一条破船上,尸体漂泊四十三年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事,表达民意)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三·杜甫诗歌的思想特征•(1)同情人民(2)热爱祖国•(3)憎恨(讽刺)统治者•四·杜甫诗作写作特点(表现手法)•整体上是现实主义,具体表现如下:•1·叙事诗•(1)善于选取和概括现实中典型人物•(2)寓情于事(3)善于用对话,人物语言个性化。(4)用俗语(5)细节描写2·抒情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体简介•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兵车行》的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两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杜甫整体把握•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沉郁顿挫:1.关于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2.关于顿挫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1)行人弓箭各在腰(2)耶娘妻子走相送(3)哭声直上干云霄(4)行人但云点行频(5)便至四十西营田(6)去时里正与裹头(7)汉家山东二百州(8)禾生陇亩无东西从军出征的人父母、妻子、儿女冲入云霄点兵出征频繁即屯田,指戍边垦荒象征行成人礼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不成行列,指庄稼长得不好延庆教科研中心高中语文组15(9)役夫敢申恨(10)信知生男恶(11)生女犹得嫁比邻(12)新鬼烦冤旧鬼哭我哪敢说出心中的怨恨确实知道同乡烦躁愤懑延庆教科研中心高中语文组16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的惨别图。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第一节“辚辚”“萧萧”:听觉“弓箭”“在腰”:视觉出征士兵可见出征士兵之多士兵家属“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可见出征时间之长可见出征后果之险的气氛渲染了凄惨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语句赏析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所写内容: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作用: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前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第二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苦难根源战士超期服役战争祸及农事2.“点行频”给“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夸张顶针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第三节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含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因为男子是主要劳动力。。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修辞方面反问尘埃不见咸阳桥边庭流血成海水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役夫敢申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夸张顶针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点拨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诗人把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至此,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整体把握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1.凄惨的诀别2.征夫的控诉3.战争的灾难沉郁顿挫“行人但云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眼主旨句凄惨诀别频繁征兵超期服役士兵命苦战争惨烈战事祸农层层推进的结构百姓怨愤小结《兵车行》通过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以及战争造成田地荒芜、战场白骨累累等凄惨画面的描绘,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所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艺术特色1、寓情于叙事之中。2、前后照应。3、生动的场景描写:开头的送别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中间田地荒芜和结尾青海战场白骨累累的景象,好象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个镜头,充分揭露了开边政策的罪恶。课下探究•读《兵车行》,思考:杜甫的诗为什么被后人尊为“诗史”?研究方法•(1)了解时代背景: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2)杜甫诗歌内容分析: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是对唐朝由盛转衰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③望尽:望尽天际。④意绪:心绪,念头。⑤鸣噪:野鸦啼叫。自:自己。一作“亦”•(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答:尾联用对比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反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111《兵车行》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4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