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趣味【背景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当中。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二、自主探索1、教学吨的认识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生:1吨是1000个1千克。生: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生:重!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师板书:1吨=(1000)千克)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生:40个同学。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吨=()千克2000千克=()吨生: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生: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3、归纳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三、趣味练习1、填空。一只鸡约重2()一条鲸鱼约重48()一个足球约重250()6000千克=()吨()千克=3吨3000克=()千克2、(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生:注意交通安全!3、(电脑显示)拓展应用。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吨的认识》教学案例隔河头小学高艳辉问题提出:针对部分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尝试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趣味,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教学案例:片断一:电脑出示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一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一箱苹果大约有多重?生1:一个苹果约重20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生2: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2千克。生3:一个苹果约重250克,一箱苹果约重15千克。……让学生说说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质量单位分别是什么?生:一个苹果的质量单位是克,一箱苹果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师:如果用大卡车来运苹果,可运很多很多的苹果,那么一辆大卡车能运多重的苹果呢?这时我们还能用“克”或“千克”来作质量单位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生1:大卡车可运的苹果很多,所以不能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生2:我们可以用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师:对呀,比千克还要大的质量单位是“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片断一中我创设了小明和妈妈上水果批发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片断二:让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并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生:大约有40个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片断二以学生的体重为研究对象,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1吨的实际重量)片断三:电脑出示小马虎的一篇数学日记,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听后都笑了?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吓了一跳!生1:小马虎把2米长的床写成了2分米,我觉得很好笑。生2:他还把一个鸡蛋的质量65克写成了65千克。生3:他还把3千克重的书包写成了3吨。……(片断三是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课后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小明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不足之处:1、在质量单位的换算中,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力的训练面不广,有一对一的现象。2、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反馈,有时会把问题一笔带过。
本文标题: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4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