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专题复习土地政策的纲领或主张(1840-1990)•识记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理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原因、内容、意义;•掌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分析中共土地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梳理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2、内容3、评价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亩田制度》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a、革命性b、落后性、空想性材料一问:在材料一中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变化: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2分)二、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1、代表:2、内容:3、评价: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三、中共的土地政策或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或革命)(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19-1949土地革命时期时间内容路线成效1931年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活有保障,提高反“围剿”的积极性实质:废除封建剥削及时反馈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是:A、农民土地所有制B、苏维埃土地所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D、合作社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时间内容成效1941-1942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抗日的积极性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限制封建剥削体验高考2、(08天津卷,1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解放战争时期时间内容路线成效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实质:废除封建剥削体验高考3.(08四川文综卷,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体验高考4、时期内容性质作用中共新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对比简表国共十年对峙依靠、联合限制、保护变封建私有为农民私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活有保障,提高反“围剿”的积极性抗日战争“双减双交”有限制的封建私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抗日的积极性解放战争耕者有其田变封建私有为农民私有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1950-1952)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农村合作化(1953-1956)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曲折发展时期——人民公社化(1958-1960)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5分钟)学法点拨1、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一般原因生产力需要形势需要农民需要2、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一般作用对农民对农业对国家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农民烧地契农民分土地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农民欢庆土地改革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指导思想的错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指导思想的错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公有为前提,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领取承包书体验高考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指导思想的错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公有为前提,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知识整合1、以上中共7个方面的土地政策,哪些属于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哪些属于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三)问题探究答:(1)属于对生产关系变革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2)属于对生产关系调整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由中共的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1)制定农业政策应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来制定。(2)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者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土地政策的调整必须照顾农民的利益。(五分钟)1、《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体现出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4、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积极性5、在1950年的土改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土地拥有最重要的权利是()A.所有权B.使用权C.经营权D.管理权6.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7、读图并回答(1)读图一,指出该时期农民分配土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图一的土地政策与1947年的土地改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这样特点的原因是?(2)读图二,指出这一时期对农业调整的主要措施是?分析国家对这一时期农业调整的原因及其结果?(3)读图三,指出这一时期对农业调整的主要措施是?说明图三与图一、图二调整中最大的不同?图一图二图三(1)读图一,指出该时期农民分配土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图一的土地政策与1947年的土地改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这样特点的原因是?答: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最大特点:采取保护富农的政策。3、原因:为孤立地主,减少土改的阻力,使其顺利完成(2)读图二,指出这一时期对农业调整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分析国家对这一时期农业调整的原因及其结果。答:措施: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果: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读图三,指出这一时期对农业调整的主要措施?说明图三与图一、图二调整中最大的不同?答:•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这次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土地承包,是对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的变革,而图一图二都改变啦原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知识拓展1.赋税制度与土地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占有形式密切相关。赋税制有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2.中外史联系——欧美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方式及影响思考: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俄、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英国:通过没收教会土地和圈地运动法国:以立法的形式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美国: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俄国:通过1861年农蚁制改革,使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了土地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本文标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8603 .html